语文阅读网 - 学习生活中必备的中文网站!
语文阅读网logo
当前位置: 语文阅读网 > 阅读技巧 > 初中现代文阅读现代诗歌阅读知识

初中现代文阅读现代诗歌阅读知识

时间:03-26 分类:阅读技巧 来源:语文阅读网 0条评论

   · 初中现代诗歌阅读

  把握诗歌主题的技巧

  一、观标题

  标题是一首诗的眼睛,或显示文章的写作内容,或介绍作品的写作缘起,或透露作者的思想感情。许多的诗的主题,细观标题便可知其大概。

  二、想作者

  诗言志,诗歌是作者表情达意的工具,不同的时代、不同的经历、不同的追求必然形成不同的的价值观、不同的心境。因此,联系作者的人生际遇,知人论世,对把握诗歌的主题大有必要。如:生逢安史之乱的杜甫,多借助诗歌表达关心民生疾苦、忧国忧民的情怀;一生屡遭贬谪的苏轼又多抒发逆境中的乐观豁达之情;而南宋爱国词人辛弃疾的诗作又多抒写抗金救国、收复中原之志。

  三、 析意象

  古人写诗,多借景抒情、托物言志,这些融入了作者思想感情的景和物我们 称之为意象。通过分析意象,可以迅速把握作者的感情脉搏。如月亮这个意象,常用来表达思想怀人之情。苏轼的《明月几时有》,杜甫的《望月》都借明月表达对亲人的思念。

  四、寻诗眼

  诗眼是一首诗中最能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词语,常用动词或形容词表示,抓住了诗眼,便抓住了解构诗歌主题的钥匙。

  五、看注释

  在高考中,为帮助考生理解诗歌内容,出题人往往在原诗后面附有小注,这些注释对做题大有帮助。考生在解题时,参考小注可以更迅速更准确地把握诗作内容。

  体会诗歌意境技巧

  1、结合语境,准确解词。

  2.了解典故,读出深意。

  有些诗词,运用典故较多,而且运用得颇为巧妙,如果弄不清楚,仅仅从字面上理解,就很难读懂,或者说,很难正确解读其内涵。比如,读宋代大词人辛弃疾的词《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3、仔细推敲,品味炼字之妙。

  古人写诗讲究炼字,有“吟得一个字,捻断数根须”的诗句。我们在欣赏古诗时,也要留心品味那些“工在一个字,境界全出”的炼字之妙,学习语言技巧。]

  4、用心品读,欣赏修辞之美。

  品味语言还要注意学习修辞手法。从李白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我们欣赏到夸张的神奇、诗仙的飘逸;从杜甫的“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我们体味到对仗的工整,老杜的沉郁;从“槛菊愁烟兰泣露”中我们由衷的感到拟人的魅力,一个“愁”字,一个“泣”字使草木含情,从而营造出惆怅伤感的氛围。

  体会诗歌意象技巧

  1、注重积累,触类旁通。

  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调动学生的知识积累,还要及时补充相关材料,使学生触类旁通,而不能让学生死记硬背。

  2、激发想象,体会意境。

  意象或意象的组合构成意境,意象是构成意境的手段或途径。正确的把握二者都需要想象。十八世纪英国浪漫主义诗人雪莱曾说:“在通常意义下,诗可以说是‘想象的表现’。”我国宋代高僧惠洪也说:“诗者,妙观逸想之所寓也。”可以说,没有想象就没有诗;不借助想象,就参不透诗。

 

  · 初中现代诗歌阅读例题

  题目  诗歌阅读(4分)

  黄鹤楼

  [唐]崔 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

 

  【小题1】.这首诗的前四句中,“黄鹤”三见,“空”字重出,是否有重复之嫌?为什么?(2分)

  【小题2】.五、六两句写登楼所见的实景,请用自己的语言将画面描述出来。(2分)

 

  答案  

       【小题1】不重复。由于上下气势贯通,自然天成,读来并不感到重复。

  【小题2】仙人已经乘着黄鹤离去,只徒然留下一栋黄鹤楼在此地。黄鹤离去之后再也没有回来过,而白云千年以来依然飘浮在空中,不因黄鹤离去而有所改变。晴天里,汉阳一带川旁的树木清晰可见,鹦鹉洲上也长满茂盛的芳草,傍晚时分在暮色中望向远处,看不清故乡在何,远方江上苍茫的江波真使人发愁。(意思对即可)

 

  题目  雪梅

  卢梅坡①

  梅雪争春未肯降②,骚人搁笔费评章③。

  梅须 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注释]①卢梅坡:宋代诗人②降:服输 ③评章:评议的文章,这里指评梅与雪的高下。

 

  【小题1】从“差、欠、逊、少”四字中选择一个填入原诗的空白处,应为。(1分)

  【小题2】以议论入诗是宋人的一大创举,宋诗中有很多含有哲理的诗句。本诗后两句揭示了怎样的人生哲理?(3分)

 

  答案  

       【小题1】逊

  【小题2】借梅雪争春难分高下,告诫人们:人或物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不能一味地厚此薄彼(2分);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才是正理。(1分)

  解析:

  【小题1】本题考查学生推敲词语的能力。结合诗歌的意蕴选“逊”较为合适。

  【小题2】本题考查理解诗歌并领悟诗歌内涵的能力。结合诗歌的内容来分析后两句中蕴含的哲理即可。

小编推荐: 初中现代文阅读神话阅读知识 初中现代文阅读散文阅读知识 初中现代文阅读戏剧阅读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