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记叙文阅读
记叙文需掌握的相关知识
1、概念
记叙文是以写人叙事、写景状物为一体的一种文体。它最突出的特点是“以事感人,以情动人”,即通过具体地记叙事件、形象地描写人物活动来表现文章的中心思想和作者的感情立场,读后使人受到感染和影响。
2、要素
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是记叙文的六要素。分析要素的作用有助于把握文章的内容。
3、线索
线索常见的有六种:物线(具体的实物)、事线、人线、地线(地点)、时线(时间)及感情线,有的文章还有明暗两条线索。分析线索有助于把握行文的思路和全文的结构。
4、顺序
记叙的顺序主要有三种: 顺叙、倒叙、插叙。
(1)顺叙的作用是有头有尾,条理清晰,读起来脉络清楚、印象深刻。
(2)倒叙的作用是:可制造悬念、吸引读者,避免叙述的平板单调,增强文章的生动性。
(3)插叙的作用是:对情节起补充、衬托作用,可丰富形象,突出中心。
分析记叙的顺序,可准确地把握文章的条理、层次,体会不同的叙述方式对表达文章中心的作用。阅读时,要善于抓住语言标志来判断。
5、人称
人称有三种: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第三人称。常用的是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第一人称显得亲切、自然、真实,适于心理描写;第二人称便于情感交流,还能起到拟人化的作用;第三人称显得客观冷静,不受时空限制,便于叙事和议论。
6、详略
最能突出文章中心的要详写,与中心关系不大的要略写,无关的则不写。
7、中心思想
对中心思想的归纳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
(1)分析文章标题。标题是文眼,有的文章的标题就是文章中心的高度概括。
(2)分析文章材料。可通过材料蕴含的意义总结出中心思想。
(3)分析文章的开头与结尾。有的文章开篇点题,有的文章在篇末点明主题或深化主题,通过对文章开头或结尾的分析,就可以捕捉到文章的中心思想。
(4)分析文章中的议论、抒情句。记叙文中的议论、抒情句往往有画龙点睛的作用,我们可以通过这些句子来揣摩文章的意图,了解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从而总结出中心思想。
8、表达方式
记叙文常用的主要有四种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议论、抒情。
(1)记叙,指作者对人物、事件和环境所作的必要的交代和说明。
(2)描写,按内容可分为肖像描写、外貌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动作描写、细节描写、自然环境描写、社会环境描写等。从描写角度还可以分为正面描写、侧面描写。
(3)议论,指作者在作品中对人物、事件表明自己的态度及看法。
(4)抒情,抒情的方式主要有两种:直接抒情,间接抒情,或寓情于景,或寓情于事,或寓情于理。作用是突出人物的性格特征,深化文章的中心思想,增强文章的感染力。
9、修辞手法(常用的修辞手法有八种)
(1)比喻:使事物生动形象,使事理通俗浅显。
(2)拟人:人格化,生动形象,有趣味性。
(3)排比:加强语言气势,使感情更强烈。
(4)设问:引起思考,突出答案。
(5)反问:加强语气,表达强烈的感情。
(6)反复:强调语气,强化内容。
(7)对偶:句式整齐,结构统一。
(8)夸张:突出特点,极力地表现。
(9)突出的写作技法(表现手法)
对比、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欲扬先抑、象征、烘托、衬托
中考针对记叙文的考点及题型
考点一:概括文章内容,把握文章的情节脉络,理解文章的主旨。
1、整体感知文章内容与主旨;
2、理清文章的脉络,把握文章的结构及线索;
3、概述记叙的六要素中的某一要素。
考点二:体味重要词句的语境义、特殊含义、言外之意及其传达的感情,
对优美语句进行赏析。
1、结合语境推敲、理解词语与句子的含义及作用;
2、赏析文章生动形象和优美的语言;
3、对文章某一方面的内容做出评价。
考点三:品味作品中的人物形象。
1、分析人物描写方法,概括人物形象;
2、感悟人物情感。
考点四:景物描写的作用。
考点五;分析不同表达方式和表现手法在表达感情中的作用。
备考记叙文阅读的答题技巧
解答现代文阅读的基本要领是:整体把握,顺藤摸瓜。一般程序是:理解标题——通读全文——认真审题——再读原文——作答试题。
1、理解标题
标题是文章的眼睛,往往是文章内容和中心思想的高度浓缩。从文中标题中,可大致看出文章所要描述的内容,可推测出其中蕴含的思想主旨。阅读时,首先从题目着眼,仔细揣摩,抓纲举目。
2、通读全文
通读全文的目的是对文章有个大致的把握,应努力做到以下几点:理清思路,弄清结构,概括大意,明确详略,归纳中心,体验情感。具体做法:
(1)第一遍,浏览性阅读,摄取各段大意,解决一个问题:写什么?
(2)第二遍,解答性阅读,参悟一些重要句子、段落,作答试题,解决第二个问题:主旨是什么?
(3)第三遍,检查性阅读,对答案进行验证和补充,看答案是否针对试题,解答是否全面。
(4)注意在文章结构上起过渡作用的词语、句子、段落,尤其是各段的中心句,通过找重要的词句进一步理解文章的思路和结构层次。
3、认真审题
认真审题,就是要仔细分析题干,把握题目要求,把握题干中包含的与答案相关的各种信息。审题时应注意四点:
(1)弄清题干中所具有的态度或倾向。题干如果是否定形式就采用先反后正的答题方式,避免遗漏要点;如果是肯定形式,就采用正面的答题方式。
· 初中记叙文阅读例题
题目 良心
①父亲因腹痛难忍进医院急诊,B超显示是急性阑尾炎,肠腔上还有一个直径4厘米的不明包块,医生怀疑这个包块是癌. 如果在阑尾手术中病人因其他病灶的影响而死在:手术台上,本院不承担医疗责任。同意的话,请你们在手术单上签字。
②你们是指大哥和我。医生的话让大哥的脸刷地变白,手术单在他手中噗噗地抖动。他把目光投向我,突然的灾难让他的脸.上充满同舟共济的企盼。他问,二子,你看呢?
③签就签呗! 我漠然地说。甚至我还打了一个哈欠,不耐烦地说:昨晚我打 了通宵麻将,太困了,想早点回家,手术时你就一个人待在这儿吧!
④我想,既然没有大祸临头的感觉,何必要虚张声势地悲伤。大哥最终还是忍住了愤怒,在手术单上赌博一样谨慎地写下自己的名字。
⑤我的冷血是存心的,因为我对父亲有着深深的不满。父亲原来是一名工人,45岁那年他病退回家,让与我同班读书的大哥辍学顶替。大哥比我大一岁,我俩的成绩不相,上下,都是班上的尖子生。可那时家里穷,父亲怕我俩都考上又都读不终局,于是决定让大哥回来顶替。
⑥就这样,我和大哥开始了不同的人生。大哥进厂不久,厂里更新了机器设备,他的工作只是坐在电脑监控室里按电钮,轻松自在,养得白白胖胖,并按部就班地娶了妻,生了子,节假日一家三口共用一辆摩托车,像一串幸福的糖葫芦在大街小巷兜风,活得好不滋润。而我这个世纪末的大学生却赶上不包分配,在一个又一个人才市场里兜售了两年,赔尽了笑脸,仍然没能把白己推销出去,个中辛酸,-言难尽。正是我们兄弟俩截然不同的生活境况让我开始憎恨父亲,他明知我自幼体弱多病,为什么不以保险起见让我顶替呢?既然父亲把他的爱以最实惠的方式给了大哥一个人,那么就让大哥一个人来承担养老送终的义务吧!我虽然冷血却不矫情,言为心声是我最大的优点。所以我说要回家睡觉。
⑦请你们帮着把病人抬上手术床。医生对我们说。我只好跟着大哥来到父亲的病房。病床上的父亲已被自己的汗水淋湿,扭曲的表情昭示着体内的疼痛正像风暴一样肆虐。生命在这一刻显得无比脆弱,大哥的眼睛终于坚持不住漾出红红的雾气,这份柔情有悖于他一贯的钢铁个性。父亲瞬间明白了自己的病情,他忽然想起什么来,吃力地叮嘱大哥:假如我就这么走了,你只能给我立一根孝子棒我们的风俗,一个儿子立一根,写上你的名字....
⑧为什么?大哥吃惊地问。我也对父亲的遗言感到不满。到死还在偏心眼儿,这不是变相地骂我不孝,不认我这个儿子吗!
⑨因为二子是我捡来的孩子,我得把这个权利留给他的亲生父母,万一他们以后有机会相认,我可不能昧了良心父亲说着又把眼光移到我脸,上,二子到现在还没 找到工作,我实在不放心。谁会料到大学生就业这么难。那时让他多读书,我是想不能亏待了人家的孩子二子啊,你别怨爸,爸就这点儿能耐。往后,让大哥多照顾着点儿一一大明,记着我的话,对弟弟要多帮衬,啊。父亲艰难地说完这些,汗水已几乎将他淹没。他疼爱的目光久久地停在我脸上,眼眶里溢出浑浊的泪珠。而他对我二十多年的疼爱却得不到回报,他要把写有我的名字的孝子棒给别人一为了良心。
⑩回我的身世让我震惊。
⑪我的狭隘让我羞愧。
⑫四我的灵魂被父亲的良心打了一记响亮的耳光!
⑬国我没有离开医院,直至手术结束。医生告诉我们,不明包块原来是肠腔积液,真是虚惊一场。
⑭而我,已学着乌鸦反哺的姿势,给父亲喂饭。我的良心会背负如山的父爱,走过今生。
1. 下列选项中,对文章内容理解和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A. 文章第⑤⑥段运用插叙的手法,回溯了父子三人的生活经历,使故事情节更加充实完整。
B. 文章语言形象细腻。他疼爱的目光久久地停在我脸上,眼眶里溢出浑浊的泪珠这句话表现了父亲对我深藏的爱和愧疚。
C. 第②段中,对大哥的神态、动作、心理和语言的描写,表现了大哥对父亲病情的担忧和他的毫无主见。
D. 我大学毕业后漂泊辛酸的生活和大哥按部就班的生活形成鲜明的对照,让我开始了对父亲的憎恨。
2. 阅读文章,依据我思想感情的变化过程,在括号中填入合适的词语。
不满一(____)一(____)一羞愧一-(______)
3. 仔细阅读文章,说说你对第④段中划线句子的理解。
我的良心会背负如山的父爱,走过今生。
4. 好的标题能提示文章内容,揭示文章主题。请你仔细阅读文章,谈谈文章以良心 为标题的作用。
答案
1. C
2. . 憎恨2. 震惊3. 感激/感恩/感动
3. 我终于发现自己误会了父亲,内心感到羞愧,良心受到谴责,懂得了父爱的崇高,将终身铭记父爱。
4. 良心是父亲朴实的做事宗旨,为了良心,父亲把上:学的机会给了别人的孩子,把立条子棒的机会留给了别人,无视养有多年的孩子对自己的憎恨和不满,把无限的愧疚和白责留给了白己,以良心为题突出了父亲朴实而高大的形象。同时,父亲的良心也唤醒了我的良心和良知,凸显了文章的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