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点阐述】
咏史诗是诗人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陈迹为题材,借登高望远、咏叹史实、怀念古迹来达到感慨兴衰、寄托哀思、托古讽今等目的。多以简洁的文字、精炼的意象,融合对自然、社会、历史的感触,或喟叹朝代兴亡,或感慨岁月变幻,或讽刺当政者的无耻,从而表现作者阅尽沧桑之后的沉思,蕴涵了深沉的伤今怀古的忧患意识。它们大多以文学的语言、史论的笔法、感人的形象、动人的议论、富于情韵的艺术境界、耐人寻味的哲理意蕴博得人们的青睐。这类诗歌往往含有“咏史”、“怀古”、“览古”等字样,有的甚至干脆以历史地域或人物为题。从诗歌内容上看,往往是咏史和抒怀相结合。从抒发的情怀来看,咏史诗大多将史实和社会现实、个人遭遇联结在一起。此类试题主要考查对诗歌情感的把握,对意象、典故的理解,对有关表达技巧与表现手法的辨析与评价。有时不但考查诗歌常识,也涉及有关历史事实,所以需要一定的综合素养。
【知识梳理】
咏史诗一般由“史”和“咏”两部分组成。所以咏史诗涉及的知识点主要有:一些重要的史实和历史人物,一些重要的典故和古诗词基本的用典规律、用典方式,诗的意象、意境常识,以及与主旨相关的炼字、炼句及修辞的辨认分析等等。常见的情感抒发模式有:(1)借古喻今。(2)要效法古人。(3)怀古伤己,揭露社会现实。把史实和现实扭和在一起,感慨个人遭遇,故意借题发挥。(4)反思历史,警示后人。鉴赏中常用语主要有:(1)思想内容方面,如哀叹国运、忧国忧民、昔盛今衰,总结经验、吸取教训、缅怀先贤……(2)表现手法方面,如借古讽今、借古喻今、用典(正用和反用、明用和暗用)、衬托(正衬、反衬)、对比、寓情于景、欲扬先抑……(3)语言特点方面,如含蓄隽永、生动形象、雄浑深沉……
【方法点拨】
咏史诗的鉴赏应注意以下几点:
(1)要了解解读程序:披史入文,披文入情。了解作者的简历、史实、创作该篇时的有关背景,要读好注解,这是读懂咏史诗的一把钥匙。
(2)在鉴赏时首先要懂得怀古诗词与史书和史论之区别。一是不要把咏史诗看成是历史,诗人们对历史的处理往往是“攻其一点,不及其余”,甚至不讲究忠于史实。二是不要把咏史诗看成是史论,在二十个字到百把个字的一首诗或词中,绝对无法对某一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作出全面的评价,只是抒发某种感慨。
(3)在鉴赏时要抓住历史人物或事件与时局和诗人身世之间的连接点,从而领悟诗人真正的写作意图和感情。
(4)要学会比较鉴赏,这不但对领会作者诗中所抒发的感情有很大帮助,而且对提高鉴赏能力也很有好处。
首先,要弄清史实。对作品所涉及的史实和人物一定要有所了解,这就要求我们要积累一定的历史知识。如下面这首词: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辛弃疾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要鉴赏这首词,我们必须弄懂这几个问题:
一是首句“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的言外之意。
只要熟悉当时的历史,我们就能明白,这里作者翘首遥望江北金兵占领区,大有风景不殊、山河改异之感。其弦外之音是中原已非我有了!于是站在北固楼上,词人不禁兴起了千古兴亡之感,自然引出下文。
二是下片前半部分,作者极力称赞孙权的用意。
作者在这里是极力赞颂孙权的年少有为,突出他的盖世武功,其原因是孙权“坐断东南”,形势与南宋极相似,显然作者热情赞颂孙权的不畏强敌,坚决抵抗,并战而胜之,正是为了反衬当朝文武之辈的庸碌无能,懦怯苟安。
三是末句用了什么典故?作者在这里想表达什么意思?
读过历史的人都知道,末三句用了两个典故。其一是曹操煮酒论英雄,但在这里,作者进行了改造,将孙权作为三国时代第一流叱咤风云的英雄来赞扬,而让曹刘当配角,其实是借凭吊千古英雄之名,慨叹当今南宋无大智大勇之人执掌乾坤。其二是曹操一褒一贬的典故,据《三国演义》说,曹操与孙权第一次对垒,见孙权之威严仪表,就喟叹道:“生子当如孙仲谋,刘景升儿子若豚犬耳。”作者在这里引用了前半句,没有明言后半句,实际上是借曹操之口,讽刺当朝主议的那些大臣们都是刘景升儿子一类的猪狗,这种别开生面的表现手法,真是曲尽其妙,而又意在言外,令人叫绝!
其次,要领悟感情。诗家怀古咏史,大致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对历史作理性的冷静的剖析,一种是感慨个人的身世,抓住的只是历史的一些影子,感情成分较浓。如元张养浩的小令《山坡羊·潼关怀古》: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这首小令是“借他人酒杯,浇心中块垒”。全词开篇写景,中间抒情,寄寓着作者的伤心痛惜之情,兴废、盛衰之慨。末尾二句,以短小精悍的反对兼同对,极有力地高度概括了封建社会的本质,充分表现了作者爱民如子的崇高精神。作者进行在潼关路上,联想起关中灾民流离失所,饿莩遍地的凄惨景状,不由地吟出了这两句结论性的诗句。短短八字,概括出了历代王朝更替的普遍规律,力敌千钧,内涵丰富,感情悲愤,全面地揭露了封建统治者为了私利而坑苦百姓的罪恶,精譬警策,振聋发聩,闪耀着高度人民性的光彩。
【真题再现】
台 城①
韦 庄
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台 城
刘禹锡
台城六代竞豪华,结绮临春②事最奢。万户千门成野草,只缘一曲《后庭花》。
【注释】①台城:六朝帝王起居临政的地方。②结绮临春:陈后主营造的两座楼阁。
(1)这两首怀古诗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感慨?
(2)这两首诗所用的主要艺术手法各有特色,请结合具体诗句加以分析。
【参考答案】
(1)吊古伤今。(昔盛今衰,物是人非)
(2)韦诗:借景抒情,寓情于景,通过阴雨、江草、鸟鸣、柳阴等景物,渲染出一幅凄清而令人伤感的画面(或:通篇侧面烘托。以自然景物的“无情”反衬人的无限伤痛与感慨)。刘诗:重在对比,前两句回忆昔日的繁华,后两句写今日的荒凉及缘由。
【误区透视】
做此类题目时考生容易走进的误区有:(1)比较点找得不准确,事倍功半。(2)对相同的表现手法概括不清,说明不够具体。(3)分析思想感情没有从文本的具体语境出发,只是凭空猜想。(4)抽象提炼,缺少必要的评析。
【实战演练】
1.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江城子 欧阳炯
晚日金陵异草平,落霞明,水无情。六代繁华,暗逐逝波声。空有始苏台上月,如西子镜照江城。
【注】姑苏台:吴王夫差与宠妃西施长夜作乐之地,原址在苏州市西南姑苏山上。
这首词明写眼前实景,暗寓历史沧桑。词中“水无情”、“空有姑苏台上月”两句含有深意。试结合全诗加以赏析。
答:
2.阅读下面的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隋 宫 李商隐
紫泉宫殿锁烟霞,欲取芜城作帝家。玉玺不缘归日角,锦帆应是到天涯。
于今腐草无萤火,终古垂杨有暮鸦。地下若逢陈后主,岂宜重问《后庭花》。
【注释】隋宫:指隋炀帝杨广为游乐而修建的江都宫等,故址在今江苏扬州市西北。此外尚有隋苑。紫泉:即紫渊。为避高祖李渊之讳,而改“渊”为“泉”。此处又以紫泉宫殿借指隋炀帝的长安宫殿。锁烟霞:即烟锁宫殿,任其冷落。
(1)首联中一个“锁”字意蕴丰厚,请结合诗句作简析。
答:
(2)清代方东树在《昭昧詹言》中评价颈联说:“兴在象外,活极妙极,可谓绝作。”请结合自己的理解,说说这一联的艺术特色。
答:
3.阅读下面的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过华清池绝句 杜 牧
新丰绿树起黄埃,数骑渔阳探使回。霓裳一曲千峰上,舞破中原始下来。
(1)联系这首诗所涉及的史实,说说第一句中“起黄埃”三字有什么象征意义?
答:
(2)有人质疑,“霓裳”怎能达到“千峰”之上?“舞”怎能“破中原”?显然不合情理。你同意这种说法吗?试简析之。
答:
4.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王 昭 君 自居易
汉使却回凭寄语,黄金何日赎蛾眉。君王若问妾颜色,莫道不如宫里时。
王 昭 君 刘献廷
曾闻汉主斩画师,何由画师定妍媸?宫中多少如花女,不嫁单于君不知。
(1)比较这两首以王昭君为题材的咏史诗,说说两者的立意分别是什么?
答:
(2)这两首咏叹王昭君的诗,你更喜欢哪一首?请简述理由。
答:
【参考答案】
1、“水无情”明写落日余晖中金陵城外长江浩荡东去的景色,暗指六朝帝王被历史无情地淘汰,他们荒淫豪奢的生活一去不复返。“空有”明写六朝繁华已去,只剩月亮高挂,警示后人不要重蹈覆辙。
2.(1)宫殿被烟霞所锁,足见其巍峨壮丽。高耸入云;可是这样雄伟壮丽的宫殿却被芜城所代,几被遗忘。一个“锁”字折射出隋炀帝穷奢极欲、贪图享乐的本性。(2)①今昔对比。现今隋宫衰草遍地,萤火全无,暗寓昔日逸游之胜况;现今杨柳垂老,暮鸦栖息,暗寓昔日之繁华。②借景抒情。渲染了亡国后的凄凉衰败景象,引发读者思考亡国之因。
3.(1)象征着叛乱即将爆发的战争风云。(2)夸张手法。“霓裳”上“千峰”是用以形容歌舞之盛,正是唐玄宗沉湎歌舞导致了“破中原”。这样写,将唐玄宗耽于享乐、执迷不悟刻画得淋漓尽致并极具讽刺意味。
4.(1)白诗写昭君盼望归国,怀恋汉主,寄寓了诗人的深切同情;刘诗讥讽画师不知美丑,批评皇帝以画取人的做法,进而批判封建王朝后宫制度对妇女的摧残。(2)白诗再现人物形象,以情韵感人;刘诗评判史实,见解新颖,精辟警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