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阅读网 - 学习生活中必备的中文网站!
语文阅读网logo
当前位置: 语文阅读网 > 阅读技巧 > 论述类文本阅读指导

论述类文本阅读指导

时间:03-21 分类:阅读技巧 来源:语文阅读网 0条评论

   论述类文本阅读

  1

  1、议论文的三要素

  ①论点:中心论点、分论点

  A、能确认作者的观点,能判断某种说法是否符合作者的观点;

  B、能分析作者的观点,包括能分析作者提出某种观点的原因,说明作者提出某种观点的依据。

  这两点常常就是命题者考查对作者观点把握程度的命题角度。

  一、知识储备

  2

  ②论据:事实论据、理论论据(引用)。

  A、有的是用来证实自己的观点,有的用来反驳别人的观点,有的用来表述某种看法。

  B、从运用的角度来说,有肯定的,也有否定的,还有局部肯定局部否定的,都要分辨清楚。

  ③论证:论证结构——并列、对照、总分、层进

  3

  2、命题特点——在细微处下工夫

  ①与内容强调有关:因为、所以、总之、可见、主要、关键、最重要、特别、但是、更、甚至、尤其、唯一等。

  ②与程度范围有关:一些、某些、凡是、几乎、全部、大多、所有、一切、到……为止、除……之外。

  ③表已然与未然、或然与必然的词语:可能、一定、或许、已经、将来、正在、目前、如果、必然、预计等。

  ④与数字有关的:大约、约、近、左右、最多、最少、至少、大概等。

  ⑤时间、年份、数据等。

  ⑥代词:这样、它、其、这、如此等。

  4

  1、耐心。

  ①明确目的——要解决什么问题、获取哪些知识。

  ②要高度专注、聚精会神。

  2、细心。

  ①在细微处下工夫。

  ②印象要深刻。不遗漏信息,把握全面,筛选查找迅速。

  二、心理准备

  5

  1.抓题目,把握论点,分析观点与材料的关系

  ①题目往往是文章的论点或议论的话题。

  ②分清中心论点、分论点。确认作者的观点,判断某种说法是否符合作者的观点;分析作者提出某种观点的原因,说明作者提出某种观点的依据。

  ③找出事实论据、理论论据(引用)。分清哪些用来证实自己的观点,哪些用来反驳别人的观点,哪些用来表述某种看法。哪些是肯定的,哪些是否定的,哪些是局部肯定局部否定的。

  进一步按常见的论证结构(并列、对照、总分、层进)作切分。

  三、整体阅读方法

  6

  2.梳脉络,把握结构方式,理清文章思路框架

  议论性文章的常见结构就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常见的论证结构有并列式、对照式、总分式、层进式。

  3.寻找关键语句。

  要注意抓住以下四种关键语句:

  ①直接宣布新观点、新理论的句子。

  ②阐述上述内容的正确性、合理性,体现论据的句子。

  ③对上述内容进行肯定或否定评价的句子。

  ④全文及各段的起始句、收束句、结论句、过渡句、设问句等。

  7

  4、寻找标志性词语。

  有些文章,为了表达得清晰,往往用一些标志性的词语来表明前后上下内容间的关系。找出这些词语并仔细区别其代表的意思,有助于我们对文章结构的分析。如“首先、其次、再次”,表示主次轻重的顺序或问题的几个方面,是并列关系;“总之”、“由此可见”表示结论,一般是分总关系;“所谓”表示有所解释,是解说关系。

  可以作为标志性词语的有:A、关联词 B、表明承递关系的词语 C、顺序词 D、范围词 E、过渡词

  8

  四、解题方法

  1、审题干,明要求

  (1)明确题干要求及陈述对象。

  ①选择“正确的”还是“错误的”。

  ②选择“符合”的还是“不符合”的。

  ③选择“属于”的还是“不属于”的。

  (2)审出题干关键词(如“依据”、“原因”等),要紧扣关键词筛选辨析。

  9

  2、定语境,明范围

  找到题干在原文中的位置,仔细审核前后语境,顺藤摸瓜,逐步缩小答题范围,准确筛选有效信息,初步确定模糊答案。

  3、审选项,对原文,细比较,精选择

  (1)筛选定位 :找准、找全与选项对应的原文。

  (2)对照比较:看选项的话题、说法及遣词用语与原文相比在语言文字上有无变化,如何变化,变化后的内涵外延等是否相同。

  (3)排除确认:能从原文中找出依据的优先排除;若四个选项表述都正确,要根据题干要求选。

  10

  4、熟悉设误角度与类型

  干扰项的设置方式:

  ①说法绝对(“可能”“必定”“或许”)

  ②以偏概全( “全”“都”“所有”“一切”等)

  ③混淆关系(因果、条件结果)

  ④模糊范围(扩大、缩小;“全”“都”“部分”等)

  ⑤无中生有(原文没有相应的表述或暗示)

  ⑥偷换概念(漏、添、换、错位)

  ⑦答非所问(依据、原因等)

  ⑧改变顺序(时间先后等)

  ⑨张冠李戴

  ⑩混淆时态(过去、现在、未来;“将”“已经”)

小编推荐: 初中现代文阅读神话阅读知识 高考现代文阅读作用题的解答 高考阅读题答案整合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