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 前
何其芳
最后的鸽群带着低弱的笛声在微风里划一个圈子后,也消失了。许是误认这灰暗的凄冷的天空为夜色的来袭,或是也预感到风雨的将至,遂过早地飞回它们温暖的木舍。
几天的阳光在柳条上撒下的一抹嫩绿,被尘土埋掩得有憔悴色了,是需要一次洗涤。还有干裂的大地和树根也早已期待着雨。雨却迟疑着。
我怀想着故乡的雷声和雨声。那隆隆的有力的搏击,从山谷返响到山谷,仿佛春之芽就从冻土里震动,惊醒,而怒茁出来。细草样柔的雨声又以温存之手抚摩它,使它簇生油绿的枝叶而开出红色的花。这些怀想如乡愁一样萦绕得使我忧郁了。我心里的气候也和这北方大陆一样缺少雨量,一滴温柔的泪在我枯涩的眼里,如迟疑在这阴沉的天空里的雨点,久不落下。
白色的鸭也似有一点烦躁了,在不洁的颜色的都市的河沟里传出它们焦急的叫声。有的还未厌倦那船一样的徐徐的划行,有的却倒插它们的长颈在水里,红色的蹼趾伸在尾巴后,不停地扑击着水以支持身体的平衡。不知是在寻找沟底的细微的食物,还是贪那深深的水里的寒冷。
有几个已上岸了。在柳树下来回地作绅士的散步,舒息划行的疲劳。然后参差地站着,用嘴细细地梳理它们遍体白色的羽毛,间或又摇动身子或扑展着阔翅,使那缀在羽毛间的水珠坠落。一个已修饰完毕的,弯曲它的颈到背上,长长的红嘴藏没在翅膀里,静静合上它白色的茸毛间的小黑眼睛,仿佛准备睡眠。可怜的小动物,你就是这样做你的梦吗?
我想起故乡放雏鸭的人了。一大群鹅黄的雏鸭游牧在溪流间。清浅的水,两岸青青的草,一根长长的竹竿在牧人的手里。他的小队伍是多么欢欣地发出啁啾声,又多么驯服地随着他的竿头越过一个山野又一个山坡。夜来了,帐幕似的竹篷撑在地上,就是他的家。但这是怎样辽远的想象呵!在这多尘土的国土里,我仅只希望听见一点树叶上的雨声。一点雨声的幽凉滴到我憔悴的梦,也许会长成一树圆圆的绿阴来覆荫我自己。
我仰起头。天空低垂如灰色的雾幕,落下一些寒冷的碎屑到我脸上。一只远来的鹰隼仿佛带着怒愤,对这沉重的天色的怒愤,平张的双翅不动地从天空斜插下,几乎触到河沟对岸的土阜,而又鼓扑着双翅,作出猛烈的声响腾上了。那样巨大的翅使我惊异,我看见了它两肋间斑白的羽毛。接着听见了它有力的鸣声,如同一个巨大的心的呼号,或是在黑暗里寻找伴侣的叫唤。然而雨还是没有来。
一九三三年春,北京
11.从全文看,作者描写了“雨前”的哪些景物?有什么作用?(5分)
12.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下列句子。(6分)
(1)我心里的气候也和这北方大陆一样缺少雨量,一滴温柔的泪在我枯涩的眼里,如迟疑在这阴沉的天空里的雨点,久不落下。
(2)在柳树下来回地作绅士的散步,舒息划行的疲劳。
13.有人认为文章的题目是“雨前”,可是作者却两次写到了故乡,这是完全不必要的文字;也有人认为这是为了表达作者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可以理解。结台全文,请你谈谈作者如此安排的意图是什么?(5分)
14.结合作品内容,探究一下本文的主旨以及作者的写作动机。(8分)
参考答案
11.(5分)描写的景物有:带着低弱笛声的鸽群、凄冷的低垂的天空、显得憔悴酌柳条、干裂的大地和树根、烦躁的白色的鸭、怒愤的疾飞的鹰隼。(3分)
目的:渲染了北方雨前天气的干冷、灰暗;营造了人们盼望雨水来临的迫切心情。(2分)
12.(6分)运用比喻,将“我心里的气候”(焦灼、压抑)比喻为“北方大陆一样缺少雨量”(干冷);把“枯涩的眼泪”比喻为“阴沉的天空里久不落下的雨点”,生动形最地将作者内心的苦闷、压抑和渴望的心情传达了出来。(3分)
(2)运用拟人,写白鸭在柳树下来回“作绅士的散步”,令读者想像出白鸭慢悠悠、摇摇摆摆徐徐来回的神态,突出了白鸭上岸后的一种满足感。(3分)
13.(5分)作者在描写眼前景物的同时两次插入对故乡的回忆,目的是为了运用故乡那令人心旷神恰的景色和安静甜美的生活画面与眼前灰暗沉闷、令人窒息的景象进行鲜明的对比,(3分)从而反映作者对“雨”的强烈渴望以及对于现实的强烈不满。(2分)
14.(8分)主旨:通过对大雨降临前灰暗沉闷的自然景物的描写,渲染了一种久旱切盼甘霖的强烈情绪,也隐约透露出作者渴求变革的迫切心情。(4分)
创作动机:“雨前”景物的描写,正是上世纪30年代整个社台民族危机深重、政治气候低沉的写照,也是作者当时心态的写照。对现实的不满,使作者渴望“心里的气候”得到“雨点”的滋润,因而传达出对希望的渴求,对理想的追寻。委婉曲折地抒写了一个知识分子既对黑暗现实不满、失望,又找不到出路的那种忧郁伤感的思想感情。(4分)
二:
①最后的鸽群带着低弱的笛声在微风里划一个圈子后,也消失了。也许是误认这灰暗的凄冷的天空为夜色的来袭,或是也预感到风雨的将至,遂过早地飞回它们温暖的木舍。
②几天的阳光在柳条上撒下的一抹嫩绿,被尘土埋掩得有憔悴色了,是需要一次洗涤。还有干裂的大地和树根也早已期待着雨。雨却迟疑着。
③我怀想着故乡的雷声和雨声。那隆隆的有力的搏击,从山谷返响到山谷,仿佛春之芽就从冻土里震动,惊醒,而怒茁出来。细草样柔的雨声又以温存之手抚摩它,使它簇生油绿的枝叶而开出红色的花。这些怀想如乡愁一样萦绕得使我忧郁了。我心里的气候也和这北方大陆一样缺少雨量,一滴温柔的泪在我枯涩的眼里,如迟疑在这阴沉的天空里的雨点,久不落下。
④白色的鸭也似有一点烦躁了,有不洁的颜色的都市的河沟里传出它们焦急的叫声。有的还未厌倦那船一样的徐徐的划行。有的却倒插它们的长颈在水里,红色的蹼趾伸在尾巴后,不停地扑击着水以支持身体的平衡。不知是在寻找沟底的细微食物,还是贪那深深的水里的寒冷。
⑤有几个已上岸了。在柳树下来回地作绅士的散步,舒息划行的疲劳。然后参差地站着,用嘴细细地抚理它们遍体白色的羽毛,间或又摇动身子或扑展着阔翅,使那缀在羽毛间的水珠坠落。一个已修饰完毕的,弯曲它的颈到背上,长长的红嘴藏没在翅膀里,静静合上它白色的茸毛间的小黑睛,仿佛准备睡眠。可怜的小动物,你就是这样做你的梦吗?
⑥我想起故乡放雏鸭的人了。一大群鹅黄色的雏鸭游牧在溪流间。清浅的水;两岸青青的草,一根长长的竹竿在牧人的手里。他的小队伍是那么欢欣地发出啁啾声,又多么驯服地随着他的竿头越过一个山野又一个山坡!夜来了,帐幕似的竹篷撑在地上,就是他的家。但这是怎样辽远的想象啊!在这多尘土的国度里,我仅只希望听见一点树叶上的雨声。一点雨声的幽凉滴到我憔悴的梦,也许会长成一树圆圆的绿荫来覆荫我自己。
⑦我仰起头。天空低垂如灰色的雾幕,落下一些寒冷的碎屑到我脸上。一只远来的鹰隼仿佛带着怒愤,对这沉重的天色的怒愤,平张的双翅不动地从天空斜插下,几乎触到河沟对岸的土阜,而又鼓扑着双翅,作出猛烈的声响腾上了,那样巨大的翅使我惊异。我看见了它两肋间斑白的羽毛。接着,听见了它有力的鸣声,如同一个巨大的心的呼号,或是在黑暗里寻找伴侣的叫唤。
⑧然而雨还是没有来。
1933年春,北京
(选自《何其芳选集》)
16.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4分)
A.这篇散文通过对雨前自然景物和人物情态的传神描写,渲染出一种久旱盼甘霖的强烈感情;在选材上都是选择生活中一些平常景物,显得自然、亲切。
B.“仿佛春之芽就从冻土里震动,惊醒,而怒茁出来”在文中表现了春之芽的蓬勃生机和破土而出的力量之大。
C. “细草样柔的雨声又以温存之手抚摩它”一句,用了拟人的修辞写出了雨声的轻柔。
D.文章先写雨前天气变化情况,再写雨前各生物的活动,全文成功地描摹出大雨来临前的自然界气氛。
E.最后一段,以简洁平实的一句收尾,“然而雨还是没有来”着实令人失望。也正是这失望引发了读者的思考,回味悠长。
17.“憔悴”一词,在文中先后出现两次,请简析它们的含义。(4分)
18.文中第③段划线语句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心绪?(4分)
19.第③、第⑥自然段写到了对南方故乡春雨的怀想。请结合语境分析这样写的作用。(4分)
参考答案
16、BD (B项:结合语境看这是一个比喻句,本体是雷声和雨声,不是春之芽。D项:文章没有写雨前天气变化情况,而是只写了雨前各生物的活动)(每项2分,共4分)
17、②段中的“憔悴”使用拟人的修辞,(1分)形容嫩绿的柳条被尘土掩埋,颜色“憔悴”。(1分)⑥段中“憔悴”做梦的定语,(1分)表现了“我”内心世界的枯寂和空虚到了很深的程度。(1分)(共4分)
18、①表现了当时社会投射给作者心灵的焦躁难忍,更体现出作者对雨的渴求之情。(总括心绪1分) ②运用对比。先用“北方大陆”的干燥,写作者心里干涩;再用“温柔的泪”在“枯涩的眼里”写“雨在阴沉的天空”,通“温柔”和“枯涩”进行对比。(手法+ 解析,2分) ③使用比喻。用天气、气候来比喻自己的心情。(1分)(共4分)
19、①对南方故乡春雨的怀想,是与北方的天候、景物形成鲜明对照。(2分)
②这既是借乡愁慰藉自己,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生活的憧憬、渴望,也寄寓着诗人对理想生活的追求。(2分)(共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