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阅读网 - 学习生活中必备的中文网站!
语文阅读网logo
当前位置: 语文阅读网 > 现代文 > 《当代中国诗人为何只向西看》阅读答案

《当代中国诗人为何只向西看》阅读答案

时间:01-28 分类:现代文 来源:语文阅读网 0条评论

   当代中国诗人为何只向西看

  鲁枢元

  ①中国当代最优秀的诗人如海子、苇岸,当他们谈起自己追慕与效仿的诗人时,可以说出长长的一排:荷马、但丁、莎士比亚、歌德、荷尔德林、惠特曼、爱默生、纪伯伦、普希金、叶赛宁、济慈、雪莱、黑塞以及米什莱、赫德逊、列那尔、普里什文等等,却很少提起自己国度的传统诗人。苇岸曾坦诚地承认:“祖国源远流长的文学,一直以来未能进入我的视野”。海子更是绝情地说:“我恨东方诗人的文人气质,他们把一切都变成趣味。”

  ②这里我不想责备年轻诗人的偏激,我只是为我们中华民族诗国疆土的沦丧感到悲哀。是什么原因使我们最有希望的诗国传人竟翻越一道道异国语言的障碍“皈依”到大洋彼岸的诗人行列,而对于自己的诗歌传统竟不置一顾!

  ③以中国古代伟大诗人陶渊明为例,时至今日,陶渊明的世界影响,主要还在汉文化圈内,至于他在西方国家的流布与影响,却查找不到过多的记载。20世纪以来,中西方的文化交流很不平衡。中国人自己的传统文化经过近百年严厉的自我批判已几近干涸,而西方现代文化却如太平洋的海啸一般汹涌而来,几乎淹没中国传统文化的所有领地。

  ④中西文化的阻滞与隔膜只能是一个历史阶段的遗憾,就其作为共同的人类文化而言,交融、互补才是必然的,文学更是如此。即便从陶渊明西方接受史的点滴文献中,也可以感觉到这一点。

  ⑤20世纪20年代,一个偶然的机会,法国作家罗曼·罗兰看到了年轻的中国留学生梁宗岱翻译的陶渊明的诗篇,在随即给梁宗岱的信中写道:“你翻译的陶潜诗使我神往。不独由于你的稀有的法文知识,并且由于这些诗歌的单纯动人的美。它们的声调对于一个法国人是这么熟悉!与我们古代土地上升上来的气味是同样的。”接下来,法国印象派诗人瓦雷里在为梁宗岱《法译陶诗选》一书撰写的序言中写道:“试看陶潜如何观察‘自然’,他将自己融进去,参与进去,……有时像情人,有时像多少带点微笑的智者。”陶渊明就是“中国的拉封丹和维吉尔”。美国的陶渊明研究虽然起步较晚,陶渊明作为一位历史人物,却被色彩浓重地写进教科书中,将其描绘成一位“不一般的中国农民”,一位喝酒、吟诗、将理想寄托于世外桃源、陶醉于简单田园生活的诗人。新近,一位叫马克·艾尔文的美国汉学家更把陶渊明归于“生态保护主义者”的行列。

  ⑥东方古代诗人陶渊明的自然主义哲学与田园式的回归诗学其实不难在西方文化界找到知音。如果稍微深入地加以探究,我们将会发现,在对待“人与自然”这个元问题上,中国的陶渊明与西方的某些先哲总是操持着共同的语调。如古希腊时代的自然主义哲学家伊壁鸠鲁。以往国内学界常把伊壁鸠鲁说成一位享受主义者,其实他追求的享乐主要是精神上的平静和谐,这恰与陶渊明是一致的。伊壁鸠鲁哲学的核心也是顺从自然,主张简朴、清贫的田园生活,“贤人应当喜爱田园生活”,“宁静无扰的灵魂既不扰乱自己也不扰乱别人”。

  ⑦依我看来,海子,苇岸这些被誉为“麦田诗人”、“大地诗人”的年轻一代文学家,无论如何也应该更钟情于自己民族的自然主义诗人陶渊明吧。因为在“简化生活”、“蔑视金钱”、“景仰朴素”方面,陶渊明不是更早、更近、更好的榜样吗?然而我们这些20世纪后期的诗国骄子始终没有把视线投注到陶渊明身上。如今,自然之死的进程在我们的国土正极速蔓延,诗人的声音依然微弱。海子死了,苇岸死了。更加不幸的是,那位在一千六百年前去世的陶渊明在今天也已经再度死去,而且是在年轻一代诗人的心目中死去的。

  (节选自《文汇报》)

 

  16.请简要概括本文的论述思路。(6分)

  17.当代中国诗人“只向西看”的原因有哪些?请简要分析。(6分)

  18.文末画线句应怎样理解?请简要说明。(6分)

 

  参考答案

  16、答案:①首先指出当代中国诗人皈依西方诗人,拒绝祖国诗歌传统的现象;②其次以中国古代伟大诗人陶渊明为例,论述当代中国诗人“只向西看”的原因;③接着以陶渊明为例进一步证明中西方文化交融互补是必然的;④最后提出中国年轻一代文学家应该更钟情于自己祖国的诗歌传统。(评分细则:①、②点各2分,③、④点各1分,大意对即可。)

  【解析】本文可以划分为四个层次,第一层为一、二两节,以海子、苇岸为例,指出当代中国诗人皈依西方诗人,拒绝祖国诗歌传统的现象;第二层为第三节,以中国古代伟大诗人陶渊明为例,论述当代中国诗人“只向西看”的原因;第三层为四、五、六三节,以陶渊明为例进一步证明中西方文化交融互补是必然的;第四层为第七节,提出中国年轻一代文学家应该更钟情于自己祖国的诗歌传统。

  17、答案:①当代中国诗人对于祖国诗歌传统缺乏深入了解;②经过近百年严厉的自我批评,传统文化资源已几近枯竭;③西方文化强势输入。④传统文化某些负面因素让当代诗人反感。(评分细则:每点2分。答出其中三点即可)

  【解析】从第三节中“中西方的文化交流很不平衡。中国人自己的传统文化经过近百年严厉的自我批判已几近干涸,而西方现代文化却如太平洋的海啸一般汹涌而来,几乎淹没中国传统文化的所有领地。”根据此内容概括为答案中的②③。根据第一段中海子、苇岸的话推断出答案中的①④。

  18、答案:①陶渊明所代表的中国诗歌传统,面临无人继承的局面;②年轻一代文学家始终没有把视线投注到陶渊明身上;③表现了作者对中国传统诗歌的消亡的担忧。(评分细则:每点2分)

 

  【解析】理解句子的内涵,首先要考虑句子的含意,而后要考虑作者的情感态度、写作意图。解答此题,可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句,本句中需要解释的关键词句是“不幸”、“陶渊明再度死去”、“在年轻一代诗人的心目中死去”。“陶渊明再度死去”,从第二段的内容可以得出答案中的①;“在年轻一代诗人的心目中死去”从第七段中“然而我们这些20世纪后期的诗国骄子始终没有把视线投注到陶渊明身上。”可得出答案中的②。“不幸”可以看出作者的情感态度,根据文本内容得出答案中的③。

小编推荐: 林建超《围棋与国家》阅读答案 《高干病室》阅读答案 李旭《反刍思维也有好处》阅读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