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阅读网 - 学习生活中必备的中文网站!
语文阅读网logo
当前位置: 语文阅读网 > 现代文 > 《屠呦呦是如何被国际科学界发现的》阅读答案

《屠呦呦是如何被国际科学界发现的》阅读答案

时间:01-24 分类:现代文 来源:语文阅读网 0条评论

   屠呦呦是如何被国际科学界发现的

  从1960年代末开始,屠呦呦以“中医中药专业组”组长的身份加入到当时的国家抗疟“523任务”, 1972年,她领导的研究小组首次提取出了青蒿素。到了1975年,青蒿素的化学结构在屠呦呦的参与下被确定。

  然而,由于“523任务”的保密性质,在这整个过程中,屠呦呦没有任何研究论文发表出来,外界对她所做的工作不得而知。

  直到1979年,国家科委将“国家发明奖”颁给青蒿素研究成果,其中屠呦呦为第一发明单位的第一发明人。同年,中国的外宣刊物《中国建设》发表了一篇短文,介绍了青蒿素的研究。

  《中国建设》是一份由宋庆龄创办的英文杂志。在1979年8月号,该杂志发表了题为“一种新型抗疟药物”的文章,这让西方的科研人员第一次了解到来自中国的青蒿素研究成果。

  在这篇文章中,作者讲述了“一名药物研究所研究员”受到东晋医学典籍的启发,想到用新方法提取青蒿素的故事。文章并没有写出这名研究员叫什么名字,但用了“她”来指称这名研究者。

  这篇文章后来在各种英文出版物中被广泛引用。1985年,美国《科学》杂志发表了一篇关于青蒿素的综述文章,该文详细描述了中国科研人员取得的进展。然而,在写到关键人物时,文章也并没有具名指出研究者是谁,只是含糊地说“一名研究者”,这种说法也是源自《中国建设》的那篇文章;尽管在同一篇综述中,作者引用了两篇屠呦呦为第一作者的研究论文,那两篇论文分别发表于1981年和1982年。

  此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青蒿素已经在国内外治病救人,而其发现者究竟是谁,一直都是模糊不清的。

  2006年,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的传染病专家路易斯·米勒(Louis Miller)与同事苏新专一起到上海参加一个关于疟疾的学术会议。其间,米勒向与会的所有科学家打听,是谁发现了青蒿素,然而没有一个人回答得上来。

  英国牛津大学和泰国玛希隆大学的尼古拉斯·怀特(Nicholas White),是抗疟药物的专家,曾经在临床上做出许多突破性的进展。然而当米勒问他青蒿素是谁发现的时候,连怀特也答不上来。

  这让米勒感觉非常不好,他想到了奎宁的历史。奎宁是在青蒿素出现之前被广泛应用的一种抗疟药物。奎宁的应用最早出现于16世纪的秘鲁印第安人之中,后来被西班牙人带回欧洲使用,然而印第安人从未被认定为奎宁的发现者。“今天,专家们说印第安人不可能做出这样一项发现。”米勒说,“我发誓在青蒿素的问题上,我不能让历史重演。”

  于是,从2007年开始,米勒与同事开始调查青蒿素的发现者是谁。

  著名生物学家饶毅兼有科学史家的慧眼,在一篇题为“中药的科学研究丰碑”的文章中,饶毅和他的同事写道:“青蒿素的发现和应用,广为人知。而屠呦呦的贡献,却一直有争议。其原因还待更多史家细究。一个重要的文化问题是,面对重要的发现,出现矛盾时,中国的有关部门不是确切地搞清楚各人的功劳而是回避矛盾、袖手旁观,导致缺乏认可。而国外的科学家和医药界不可能搞清楚中国内部刊物和会议的记录。 ”

  他们的研究进一步指出,“屠呦呦在青蒿素的发现过程中起了关键作用”,然而“没有获得中国充分的认可,也缺乏国际肯定。”

  2011年,屠呦呦终于获得了医学科学领域最重要的奖项——拉斯克奖。这个奖项也一直被认为是诺贝尔奖的风向标。

  苏新专认为,拉斯克奖的评奖主要在于三个方面:一是谁先把青蒿素带到“523 项目组”,二是谁提取出有100% 抑制率的青蒿素,三是谁做了第一个临床实验。

  苏新专还表示,“美国人颁奖主要注重科学发现的思维而不在乎是谁做的,因为想法来自屠呦呦,所以奖就是颁给屠呦呦而不是给她小组亲自做实验的人。”

  与这种思维相似,诺贝尔化学奖委员会主席斯文·利丁(Sven Lidin)曾对南方周末记者这样解释他们的评判标准:“即便当我们去看有大量人员参与的领域,通常情况下你都能追溯到一个起始点,那时只有有限的几个人……是他们点燃了火种。”

  不过,与米勒和苏新专的观点不大相同的是,黎润红等人认为青蒿素的发现并不能归功于屠呦呦一人。“米勒等的观点是以现代科研的评价模式来衡量当时的科研活动,其结论值得讨论。”他们这样写道。

  “若一定要确认在青蒿素发现中个人贡献的话,如同田径比赛中多人接力赛,屠呦呦是其中一棒的冲刺人。因此,抗疟新药青蒿素的发现这一成果应属于这个团队。”黎润红等人在研究结论中这样说。

  饶毅等人在解释青蒿素的发现争议不断的时候,总结了几点原因。包括论文写作不及时,发表不规范;“文革”的阴影很明显, 科技信息不能经常交流,论文多用集体署名,埋下了往后争议的伏笔;此外,屠呦呦个人性格的特点也是一个因素。

  (节选自《南方周末》)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怡当的两项是(5分)

  A.由于保密性质,对七十年代屠呦呦领导的国家抗疟研究小组提取青蒿素并确定其化学结构的工作,外界长期不得而知。

  B.西方研究人员通过《中国建设》中的一篇文章了解青蒿素研究成果,却对研究者一无所知,而在此之前,屠呦呦在国内也未被知晓。

  C.长期以来,青蒿素的研究者是谁一直是一个谜团,而真正开始重视这件事的却是外国人,他们从2007年才开始这方面的调查工作。

  D.著名生物学家饶毅独具慧眼,其认为对屠呦呦的贡献存在争议的原因在于中国的有关部门的回避矛盾、袖手旁观,最终导致缺乏认可。

  E.苏新专与诺贝尔化学奖委员会主席斯文•利丁对于屠呦呦的认识是一致的,他不管有多少人参与抗疟研究,而更看重屠呦呦的主体地位。

  (2)屠呦呦作为青蒿素的发现者备受争议的主要原因有哪些?请简要概括分析。(6分)

  (3)请结合文章简述中外学者对于屠呦呦的认识差异。(6分)

  (4)从屠呦呦的名誉之争中,你觉得我们国家应得到哪些启示?请谈谈你的看法。(8分)

 

  参考答案

  (1)C 3分,A项2分,E项1分。

  B项文中谈到“国家科委将‘国家发明奖’颁给青蒿素研究成果,其中屠呦呦为第一发明单位的第一发明人”,但并未提及是否做到了国内知晓。D项原文中说“其原因还待更多史家细究”,说明原因尚未明确。同时后面又指出“一个重要的文化问题是”,说明“中国的有关部门”不是所有原因。E项原文说“与这种思维相似”,并非是说二人的观点完全一致。

  (2)①由于保密性质,屠呦呦没有任何研究论文发表,外界对她所做的工作不得而知。②论文写作不及时,发表不规范,当年《中国建设》发表题为“一种新型抗疟药物”的文章,却没有写出这名研究员的名字。③中国的有关部门不确切地搞清楚各人的功劳,回避矛盾,而国外的科学家和医药界不可能搞清楚中国内部刊物和会议的记录。④中外学者对于屠呦呦的认定存在双重标准。西方人强调精英的作用,而中国学者更强调团队力量。⑤“文革“的阴影很明显,科技信息不能经常交流,论文多用集体署名。⑥屠呦呦个人性格的特点。

  一点1分,共6分。

  (3)国外学者观点:①外国学者注重知识产权的认证,关于青蒿素的发现权问题,不愿让历史重演,积极调查,不断寻找。

  ②他们的研究进一步指出,“屠呦呦在青蒿素的发现过程中起了关键作用”,然而“没有获得中国充分的认可,也缺乏国际肯定”。

  ③在评奖标准上强调主体位置,如谁先把青蒿素带到“523 项目组”,谁提取出有100% 抑制率的青蒿素,谁做了第一个临床实验。

  ④以现代科研的评价模式来衡量当时的科研活动,注重科学发现的思维而不在乎是谁做的,他们看中的是想法来自屠呦呦。

  中国学者观点:强调团队,认为青蒿素的发现并不能归功于屠呦呦一人,屠呦呦只不过是冲刺者。

  国外学者观点1点1分,共4分,国内学者2分。

 

  (4)①强调团队力量的同时还应突出个人的主导地位,不能忽视精英的社会贡献,应予以肯定。②在评定人才的业绩问题上,不能拘泥旧法③不能仅因个人性格等问题埋没人才,对人才的认定要积极全面。④结合西方与我国双重标准,,要积极地与国际接轨。重新定位人才,尊重而不埋没人才。(每条2分)

小编推荐: 林建超《围棋与国家》阅读答案 《诗词与音乐的关系》阅读答案 《雁南飞》阅读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