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阅读网 - 学习生活中必备的中文网站!
语文阅读网logo
当前位置: 语文阅读网 > 现代文 > 《叶嘉莹:实践儒家的“知命”与“不忧”》阅读答案

《叶嘉莹:实践儒家的“知命”与“不忧”》阅读答案

时间:01-07 分类:现代文 来源:语文阅读网 0条评论

   叶嘉莹:实践儒家的“知命”与“不忧”

  有人说,叶嘉莹是一个穿裙子的“士”。她说,我身体是女性,但是我有中国儒家传统的士的品格和持守。

  叶嘉莹从不认为自己是一个强者,但她也坚信自己不是一个弱者,她常常强调,她是在顺服中完成自己。她早岁丧母,不久远嫁他乡,后来丈夫入狱,她也带着吃奶的孩子蹲班房,再后来遭遇丈夫的性情变异,再后来拖着一家老小五口人在北美讨生活,辗转半生。历尽了人生的悲哀苦难,就在她满以为幸福的大门即将临近之时,一场飞来横祸又夺走了她的爱女和女婿。她坦言此生于她再无幸福,她要把感情杀死。

  何为情?《礼记·礼运》篇云:“喜、怒、哀、乐、爱、恶、欲七者,弗学而能。”情,是人性之本初。叶嘉莹第一次要把这人性之本初的感情杀死,是在遭遇因久被囚禁而形成动辄暴怒之性情的丈夫的家暴之时。那时她上有年近八旬的老父,下有两个读书的女儿,她不能把悲苦形之于外。她说,我总是梦见我自己已经陷入遍体鳞伤的弥留境地,也有时梦见多年前已逝的母亲接我回家。她曾读到一首王安石的《拟寒山拾得》的诗偈,恍如一声棒喝,将她从悲苦中拉出。诗是这样说的:“风吹瓦堕屋,正打破我头。瓦亦自破碎,匪独我血流。众生造众业,各有一机抽。切莫嗔此瓦,此瓦不自由。”在面对常态的、新鲜的痛苦时,她无法忘却。她只能用诗偈来引导自己,告诫自己:那个感情使我受到了伤害,我要把感情杀死,我不再为感情之事烦恼。

  如果说,第一次把感情杀死,是叶嘉莹选择坚毅隐忍来勉力实践儒家的“知命”与“不忧”的话,那么第二次,则实在是一段极为痛苦的人生历程。丧女之痛,曾让叶嘉莹悲痛欲绝。她把自己关在家中,陆续写作《哭女诗》十首,怀念陪她经历生命中种种阴晴变化和反复无常的爱女,舔舐伤悲。然而,在她众多的诗词作品中,她从未批判过命运对她的不公,她只是一次又一次地肯定生命的无常。“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首儿童即会诵习的唐诗,叶嘉莹是这样解说的:白日依山尽,是向西看;黄河入海流,是向东看。太阳自东升起,却要西落,这是无常;黄河自西奔赴而来,却要东归入海,这也是无常:重要的是,这是生命的永恒的无常。当一个人四顾茫然,面对生命的永恒的无常时,可以怎么做?应该怎么做?她说,我在极痛之余,才有了彻底的觉悟,对庄子的“逍遥无待”与“游刃不伤”的境界,也有了一些体悟。两年之后,她毅然收拾行囊,只身回国教书,一教就是三十多年。叶嘉莹生于荷月,小名为荷,所以她常以荷自喻。在经历了种种苦难之后,她断然否决了莲花现佛身之喻,感慨“如来原是幻,何以渡苍生”,她把自己的教书行为认定为“莲实有心应不死”,“千春犹待发华滋”。

  她一生悲苦,因而她早年耽溺于王国维的独善其身和“清者”持守的想法和生活,是深受同样有着悲剧人生的王国维的影响的。几十年后,从对王国维的文学批评的赏爱,到研讨,到反省,到批判,她早已大彻大悟。庄子有言:“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诗词研读不是她的目标,成为学者也不是她的动机,她愿意独与天地精神往来。在一首《浣溪沙》的词中,叶嘉莹写道:“已是苍松惯雪霜,任教风雨葬韶光,卅年回首几沧桑。自诩碧云归碧落,未随红粉斗红妆,余年老去付疏狂。”“任教风雨葬韶光”,这让我想起那个同样备尝人世艰辛的苏东坡“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洒脱境界。杀死感情的叶嘉莹,早已褪去莲花,只葆有一颗莲心,只为传递诗歌中生生不已的力量。

  (摘编自《文汇报》.)

 

  相关链接:

  今年92岁高龄的叶嘉莹获得“影响世界华人终身成就奖”。她在颁奖礼上将诗词形容为“心的走路”,并表示:“我喜欢诗词,这是我自己内心很纯真的感情,我能感受到古代诗人所传达的那种情感。我感受到就应该把它传给年轻人,所以我一生都在教书,尽自己的力量在做这件事。”

  ‚“我能用一种沉毅坚忍的心态来面对和担荷所遭遇的种种苦难,我早年所背诵的《论语》《孟子》等书,在我幼小的心灵中曾经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我在艰苦的物质生活中,所想到的是《论语》中所说的‘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及‘衣敝缊袍与衣狐貉者立而不耻’的一种自信与自立的精神和态度。”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5分)

  A. 叶嘉莹认为自己既不是一个弱者,也不是一个强者。她所说的在顺服中完成自己,即是面对无常命运的不抗争。

  B.《礼记》认为七情是不必学就会的,是人性之本初。而叶嘉莹却要将这种人性之本初的感情杀死,可见其在生活的苦难前由痛苦无奈到觉悟的精神升华。

  C.丧女后的叶嘉莹悲痛欲绝,写了十首《哭女诗》,在诗词中,以此表达她对无常生命的感慨。

  D.即使叶嘉莹的生活充满苦难,她早年也深受同样有悲剧人生的王国维的影响,但是她却能大彻大悟,并尽力将诗歌传给年轻的一代。

  E.叶嘉莹之所以被人们认为是一个穿裙子的“士”,主要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给予的自信与自立。

  (2)叶嘉莹在历尽人生悲苦后,坦言要把感情杀死。请联系文本分析概括叶嘉莹两次杀死感情的缘由和具体表现。(6分)

  (3)叶嘉莹在颁奖礼上将诗词形容为“心的走路”,在文中也多次引用到诗词,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所引用诗词的作用。(6分)

  (4)本文题目“叶嘉莹:实践儒家的‘知命’与‘不忧’”的“知命”与“不忧”的内涵分别是什么?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并联系现实谈谈你所受到的启示。(8分)

  参考答案

  (1)B、D,(B选项3分,D选项2分,E选项1分。A“顺服中完成自己”并不是说“不抗争”;C“以此表达她对无常生命的感慨”有误,《哭女诗》主要是“怀念爱女,舔舐伤悲”。E这种“自信和自立”是《论语》带给叶嘉莹的影响,而且是面对种种苦难能以沉毅坚忍的态度面对的原因,不是“士”的原因。)

  (2)第一次:缘由:遭遇因久被囚禁而动辄性情暴怒的丈夫的家暴。‚表现:叶嘉莹用诗偈引导自己,告诫自己,杀死感情,不再为感情之事烦恼,是一种坚毅隐忍的方式。

  第二次:缘由:飞来横祸夺走了爱女和女婿。‚表现:把自己关在家中的叶嘉莹写作了十首《哭女诗》,既怀念爱女,又肯定了生命的无常。这种杀死感情的方式是叶嘉莹面对生命永恒无常的彻底觉悟。(针对每一次进行具体分析,各3分。答出缘由1分,联系原文提炼具体表现1分,对两次进行本质上的定性1分。)

  (3)揭示了传主的心路历程,丰富文章内容,丰富传主形象。从王安石《拟寒山拾得》诗偈中的面对痛苦的自我引导到《登鹳雀楼》的对无常命运的觉悟,再到《浣溪沙》中的洒脱境界,揭示了叶嘉莹在苦难人生的心灵成长和灵魂升华。

  ‚印证了作者的观点,增强了文章的真实性。如文章最后引用叶嘉莹写的《浣溪沙》和苏东坡的“一蓑烟雨任平生”,印证了作者 “她早已大彻大悟”的看法。

  增添了文章的文学性。大量诗词的引用使传记显现出一种古朴文雅的风格,增强作品的可读性。(每点2分,概括1分,联系文章分析1分。)

  (4)“知命”即认识天命、命运。叶嘉莹的“知命”包含两个方面:一是对自己人生命运的认识。从丧母、远嫁、丈夫入狱到流落异乡,辗转半生。二是对自身使命的认识。叶嘉莹坚持传递诗歌的力量和美,一生尽心尽力教书,向年轻人传递古代诗人所传达的情感。

  ‚“不忧”即不会忧愁,即使是面对苦难,也有勇敢坚强的意志。叶嘉莹在苦难人生面前,坚信自己不是一个弱者,在苦痛面前,有着坚毅隐忍的品质。面对命运的不公,不是批判,而是在肯定生命的无常中觉悟,以自信自立的精神态度,最终达到如苏东坡般的洒脱境界。

  启示:(示例)也许生命中有乌云,但是我们要坚信,拨开乌云总能见彩虹。

 

  (分析内涵6分,每点3分,概括出含义1分,联系文本分析2分。启示2分。)

小编推荐: 林建超《围棋与国家》阅读答案 《先驱·画隐·宗师》阅读答案 《审美启蒙》阅读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