及身未见中原定
——朱希祖的史学研究与爱国情怀
刘宜庆
史学大师朱希祖生于晚晴,留学日本。他一生经历洪宪帝制、军阀混战、北伐战争、抗日战争等诸多重大历史阶段。历任北京大学、中山大学、中央大学教授,1944年,病逝于重庆。蒋介石特颁“渊衷硕学”的挽词,葬礼“极一时之哀荣”。回望他的人生和事迹,历史学家的良知和担当,令人敬仰。
作为史学家,朱希祖在担任北京大学史学系主任期间,制定了中国最早的现代大学史学课程体系,使史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他认为历史学是一种社会科学,必须用科学的方法从事研究。研究历史必先通过政治、经济、法律、社会等科学。考证史事须以原始史料与实物为依据,决不可轻信坊间辗转复制的材料。
1920年1月20日,朱希祖对北大历史系的学生讲话,要点有三:一、学历史要持自动的态度,拿科学方法研究,而加以精密的考据,为吾国史学界开一新纪元;二、编国史没什么价值,有价值者为编民史(野史)。盖以民史没有什么忌讳,直辞去说,于社会情状、民生苦乐,无不可以极力描写。希望大家将来编纂一部有价值的民史。三、史学的目的,是注重将来。将来之社会善恶,全根据现在;现在之善恶,也不是突然而来的,是根据过去的历史的。于是,又不得不研究过去社会情状,何以波波相续,以至于现在。故现在者是过去同将来之枢纽,是占一极重要之位置。从这个谈话,可以感知到朱希祖对历史学的基本观点,“治史以搜集材料、考订事实为基础,以探索历史哲学、指挥人事为归宿”。
1931年,日本人发动“九·一八事变”,东北沦陷,朱希祖深痛国难严重,重新研究南明史乘,以发扬民族精神。
1934年,日寇步步进逼,华北上空,战争阴云密布。大敌当前,而国内割据军阀势力各据一方,不能拧成一股绳共御外侮,也令朱希祖无法安心读书治学。10月20日,他记日记曰:“国家将亡,尚阋墙不已……忧心如焚,不能阅书者竟日。”
在这种战争的阴云下,朱希祖朱偰父子,开始对南京六朝陵墓进行调查。大敌当前,维系着中国文化的六朝遗迹、石刻等,湮没在荒草之中,无人问津。“爱国之情”加上“亡国之痛”,促使朱希祖朱偰父子本着“杜外人之觊觎,扬先哲之耿光”的目的,挑起了调查六朝古墓的大梁。他们的足迹,西至安徽太平,东至丹阳经山,南至江宁秣陵,东南至句容淳化,北至长江。举凡史乘记载,野老传闻,无不按图索骥,遍加访问。他们是最早用现代考古方法对南京地面文物进行考古的,发现了齐宣帝永安陵等13处六朝古墓。
朱希祖尝论“藉历史以说明国家之绵延,鼓励民族之复兴”,他深知“亡史之罪,甚于亡国”,主张政府当开馆修史。1940年2月国民政府接受朱希祖关于筹办档案管理总库和国史馆的提议,于重庆歌乐山设立国史馆筹备委员会,并聘请朱希祖为总干事。
虽然身在重庆大后方,朱希祖却时刻心系抗日。1939年12月21日,他作长诗《天都烈士歌》,悼念章门弟子吴承仕。此诗在全国抗战背景下激发军民士气,起到了“诗战”的作用。朱希祖与朱偰父子二人联手创办的《万里长城歌》,同样慷慨激越“”君不见,长城万里气吞胡,秦皇汉武逞雄图,但使长城名不灭,大汉天声终不绝……“这些歌曲蕴含着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朱偰的儿女们至今还记得人们含着热泪众声合唱的动人情景……
1944年7月5日,朱希祖病逝于上海医学院附属医院,享年六十有六。“及身未见中原定”,他没有支撑到山河重光、抗战胜利的那一天。
(摘编自《一代史学家朱希祖的痛与梦》)
相关链接:
① “九一八”事变后,尝恨民族败类在东北、华北、南京组织伪政权,又愤于日寇沿袭金人封张邦昌、刘豫故技,因而勾稽两宋史料,撰《伪楚录辑补》六卷、《伪齐录校补》四卷、《伪齐国志长编》十六卷,揭发敌人奸谋,揭汉奸秽迹,以昭国人,以明学以致用之旨。(傅振伦《朱希祖传略》)
②朱希祖任北大史学系主任时,请李大钊到史学系讲“唯物史观研究”“史学思想”等。朱希祖甚至把这一举措视为史学系改革的一项内容,他说:“希祖颇思以欧美新史学,改革中国旧史学,曾聘西洋史教授翻译新史学及唯物史观等书,从事鼓吹,此为本系可记之事二也。”朱希祖在政治上、学术思想上与李大钊并非同道,但他赞赏蔡元培兼容并包的办学思想,所以聘请了讲马克思主义的李大钊开课,这在当时是需要胆识的。(周文玖《顾颉刚与朱希祖、李大钊的学术关系》)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作为史学家,朱希祖以良知与担当为治学之要,突破旧有的史学研究模式,对历史学的定位和研究方法有自己的认识。
B.“国家将亡,尚阋墙不已……”朱希祖的日记反映了他对抗战局势的担忧,如果各军阀内部的争斗不停止,国家就会不战而亡。
C.朱希祖不但在历史学研究中成就卓著,思想上也很开明,乐于接受马克思主义及唯物史观,曾聘请李大钊到历史系讲课。
D.朱氏父子联手调查六朝陵墓,并发现了齐宣帝永安陵等十三处六朝古墓,其目的是防止日寇盗掠重要文物,发扬民族精神。
E.本文按照时间顺序,以抗日战争为主要历史事件进行叙事,主要表现朱希祖对历史学研究的贡献及其在抗战中的爱国情感。
(2)朱希祖的爱国情怀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材料加以概括。(6分)
(3)“及身未见中原定”作为本传记选节的主标题,有何作用?请简要回答。(6分)
(4)朱希祖把历史研究放在深刻的社会背景下,让历史研究为社会现实服务,请结合材料,谈谈你对这一问题的看法。(8分)
参考答案
(1)答A给3分,答D给2分,答B给1分;答C、E不给分。
【解析】B.日记只是在表现朱希祖的忧心,“国家就会不战而亡”于文无据;C. “乐于接受马克思主义及唯物史观”与相关链接中的“朱希祖在政治上、学术思想上与李大钊并非同道”相矛盾;E.“本文按照时间顺序”的分析不当,文章的顺序是先总后分。
(2)①研究历史,以发扬民族精神,鼓励民族之复兴。重新研究南明史乘,调查六朝陵墓,保存历史遗迹,主张国民政府应开馆修史等。②为国担忧,深痛国难严重。看到大敌当前,国内军阀势力仍然内斗不止,不能一致对外,忧心如焚。③编撰书籍,以揭露敌人奸谋、汉奸秽迹;恨民族败类在东北、华北、南京组织伪政权,恨日寇故技重演,撰写大量史学书籍予以揭露。④创作歌曲,以鼓舞士气。作长诗《天都烈士歌》,悼念章门弟子。与其子联手创作饱含爱国主义情怀的《万里长城歌》。(每点2分,答三点给6分)
(3)①交代了传主生活和研究的时代背景,一生经历诸多混乱的历史阶段。②赞扬了传主的爱国情怀,传达出作者对朱希祖始终未见统一的遗憾之情。③与抱憾而终的结尾相照应,结构严谨。(每点2分,共6分)
(4)我认为朱希祖的做法是对的。历史研究不是象牙塔中的精雕细琢,而是要为社会和时代树一面镜子,助一股推力。(观点2分)
①历史的范畴涉及政治、经济、法律等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有利于我们鉴往知来。九·一八事变后,朱希祖便勾稽两宋史料对日寇阴谋予以揭露。②历史的价值在于客观全面地呈现社会民生状况,有利于我们了解社会情状、民生苦乐,制定正确的大政方针;③史学的目的在追溯本源,裨益将来,而现在是连接过去与将来的枢纽,所以不能脱离社会现实;④史学的使命还有传承国本,砥砺民气,持危扶颠。朱希祖在日寇侵略期间研究南明史乘,调查六朝古墓就是出于这个目的。(观点2分,后面四点答三点就可以得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