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阅读网 - 学习生活中必备的中文网站!
语文阅读网logo
当前位置: 语文阅读网 > 现代文 > 《“四有”教师童庆炳》阅读答案

《“四有”教师童庆炳》阅读答案

时间:12-29 分类:现代文 来源:语文阅读网 0条评论

   “四有”教师童庆炳

  罗容海

  (一)

  1936年,童庆炳出生在闽西连城山区一个叫莒溪的村庄,那里虽然山清水秀,但贫穷却是一个可怕的敌人。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十二三岁起,童庆炳就开始挑柴、耕田、插秧、施肥、锄草、割稻子、晒谷子,几乎样样农活都做,成了父母的好帮手。

  村里个别人家有书,从村子里零零散散搜罗来的书籍中,童庆炳慢慢知道了山外还有一个新世界,知道了在他之前,人类有很长很长的历史,在他之后,还会有很长很长的历史。书本播下的种子,让一个追求“五斤米下锅”的小庄稼汉,生发出求学求知的愿望。

  1952年秋,童庆炳以优异的成绩从连城中学考入龙岩师范,又于1955年从龙岩师范考入了中国师范院校的最高学府——北京师范大学,进入中文系学习。

  当年的北师大中文系可谓群英荟萃,北师大共有6名一级教授,中文系独占三名:黎锦熙、黄药眠、钟敬文,并且流传着中文系“十八罗汉”之说。除了上述三位一级教授外,还有古典文学、现代文学等学科的一群知名教授。这些教授几乎都给本科生上过课。童庆炳因此眼界大开。

  回忆这些老师时,童庆炳动情地说:“课上,老师们对作品的分析、问题的理解,以及他们提出的一些新鲜的观点,乃至他们刻苦治学的精神和方法,都变成了一种学术的血液流淌到我的血管里,使我日后无论是提起笔写文章,还是走上讲台面对学生,都会想起他们。所以,他们的教学作为我的积淀,成为我人生历史的一部分,成为我学术生命的一部分。如果我不进北师大中文系,接触不到这些老师,我的学术会失去血色,我可能一无所成。”

  1958年,童庆炳以优异的成绩提前一年毕业并留校任教,沿着众多前辈走过的道路继续前行。

  童庆炳说:“人这一辈子做好一件事就很好了!我就想做一个好老师。”这是他留校之后唯一的理想信念,那一年他23岁。

  此后的近六十年间,无论是面对事业的挫折,还是面对职务的诱惑,童庆炳始终没有放弃过讲台,始终没有“把学生给丢了”。他用一生的坚守,诠释了如何成为一名有理想信念的好教师。

  (二)

  一个人的道德情操,很大程度上,形成于家庭生活当中。早年的家庭生活中,童庆炳受祖母的影响最大。他曾对笔者说:“祖母身上最最突出的,就是她的善良,她的善良影响了我一辈子。”说起曾经的那些运动或斗争,童庆炳很痛心。中国人最常讲的是忠厚,做人要厚道,不能翻脸不认人,更不能整人害人。

  而从祖母身上,童庆炳把这种观念融入到了血液和秉性之中,化作了信仰之石、价值之基。而这种善良和厚道,也正是他道德情操的根基。

  因为对这种善良和厚道的坚守,一向看起来柔弱和善的童庆炳,平添了一种难得的刚毅。这种刚毅,常常被人命名为正义感。

  “文革”前后,作为“红五类”出身兼老党员的童庆炳,不时被要求去揭露或者整某某老师或学生。为此,他不惜和校领导拍桌子,拒绝整“黑材料”。

  因为这种刚毅,童庆炳保护了身边的许多人。他这种高尚的道德情操,被同行和同事所敬佩。

  (三)

  童庆炳的学生蒋原伦教授曾经在《童老师》一文中透露,“老师喜欢登山,他登山的节奏是匀速的、不间断的,且心无旁骛,一步一步地迈向高处。我想,这登山的精神就是童老师为人和做学问的精神。”

  童庆炳自己表示,他性格的一部分,是由弯弯的山路塑造的。少年的童庆炳,一度辍学在家,每天要走遥远的山路,进山砍柴,然后挑几十斤柴火回家。长大以后,童庆炳明白的第一道理就是天上不会掉馅饼。他说:“要想获得成果,就要有那种在山路上挑柴的精神。山路挑柴如此,做学问也是如此,总是艰苦的。因此,你要坚定、坚持、坚韧,有了这种精神,你才可能有所收获。”

  来自农村的童庆炳,从不认为自己有多高天赋。上大学时,他甚至有点儿自卑,认为很多地方都比不上那些基础好的学生。留校工作之后,他也一度被怀疑业务有问题,被迫从教学岗转到行政岗。

  然而,就是靠着身上这么一股“挑柴”的劲儿,1963年,童庆炳发表了第一篇有分量的学术论文——《论高鹗续<红楼梦)的功过》,发表在当年的《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第三期上。

  改革开放之后,童庆炳的学术生涯迎来了春天。据百年校庆时北师大中文系编的教师著作论文目录统计,童庆炳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到2002年的十多年间,发表各类文章300多篇,还出版了十多种著述。

  童庆炳说:“知识一定要积累。力量靠厚积才能薄发。不厚积,靠爆发是爆发不出来的。”

  童门弟子也回忆道:“童老师最不能容忍的就是学生不读书、不研究、不努力。他一以贯之的教导就是,读书!读书!读书!”童庆炳这样教导学生,也这样要求自己。

  (四)

  很少有人能把“严师”和“慈父”两个词兼具于一身,但童庆炳做到了。

  季羡林曾将自己的一个学生推荐到童庆炳门下读博,这个学生私下里向季先生说童庆炳挺厉害的,有些怕他。但季羡林却对童庆炳大加赞赏,认为只有严格的导师,才能带出优秀的学生,能在严师指导下学习是一种福分。

  在一篇《宽严相济》的文章中,童庆炳谈及自己三十多年指导研究生的经验:宽严须相济,所谓严,就是对学生的学业一定要严格要求,丝毫不能放松。

  童庆炳说:“学生来学校,愿意做你的学生,就是希望得到导师的指导,学习到真知识、真能力、真功夫。学生既然想学习到真知识、真能力、真功夫,那么,老师的严格要求就是符合学生愿望的。”

  然而,当学生遇到困难时,诸如生病、失恋、家人出事、穷得揭不开锅、找不到工作等等,童庆炳就会想尽一切办法,像一位父亲那样去帮助他们。

  童庆炳曾说过:“是的,我对自己的事情常常是听其自然,很少去争什么。我为自己的事,决不走后门,决不踩领导的门槛,决不托人做什么对自己有利的事情。但为了学生,为了解决学生的困难,为了帮助学生,我可能去走后门,可能会踩领导的门槛,可能会托人为我的学生办事。”

  除了“慈父”,还有谁能这么做呢?

  严师成人,慈父爱人,仁爱之心,莫过于此。

  (摘编自《光明日报》2015年11月19日“光明人物”,有删节)

 

  (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童庆炳出身于贫穷家庭,从小就很勤劳能干,十几岁就挑起了家庭生活的重担,什么农活、家务活都干,就像一个小大人。

  B.村里有限的书籍让少年时期的童庆炳增长了见识,并使他产生了求学求知的愿望。后来他先后考入龙岩师范和北师大,愿望的实现与他少年时读的书是有关的。

  C.正因为北师大中文系群英荟萃,名师众多,才使得童庆炳眼界大开,而提前一年完成学业并留校任教,实现了做一个好老师的理想。

  D.因天赋原因和基础不好,留校后的童庆炳业务上出现了问题,不得不从教学岗位转到行政岗位,但不服输的童庆炳凭着一股韧劲发表了有分量的论文,证明了自己的实力。

  E.本文没有完全严格地以时间为序记叙童庆炳的生平事迹,而是截取他人生的若干片断,从几个侧面介绍人物,从而让读者看到了一个“四有”教师的美好形象。

  (2)童庆炳在学术上取得丰硕成果的因素有哪些?请简要分析。 (6分)

  (3)文中较多地引用了童庆炳自己的话,作者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4)通观全文,童庆炳的“四有”具体指的是什么?请概括说明。 (8分)

  参考答案

  (1)(5分)选E得3分,选B得2分,选A得1分,选C D不得分。(A项“十几岁……家庭生活的重担”、“什么农活家务活都干”与文意有出入,C项强加因果,D项前三分句分析有误。)

  (2)(6分)①上大学时,众多名师的教诲和他们治学精神、方法的影响;②个人多年来在做学问方面具有坚持不懈的山路“挑柴”精神;③个人多年来的勤奋读书和知识积累。(简要分析略)(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3)(6分)①可以突出生活、学习环境对传主治学和品德修养方面的重要影响;②可以客观准确地展示传主的人生追求、学术见解、思想品质和性格特点等,为彰显文章主旨服务;③能够丰富文章的内容,并增强文章内容的真实性和感染力。(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其他理解如果言之成理也可给分。)

 

  (4)(8分)①有坚定的理想信念:留校任教后,决心一辈子做一个好老师。几十年如一日,用一生的坚守诠释怎样做一个好老师;②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善良,厚道,有正义感,不整人,保护师生;③有坚持不懈的为人和做学问的精神:坚定,坚持,坚韧;④有仁爱之心:对自己的学生学业上严格要求,生活上关心爱护;既是严师,又是慈父。(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小编推荐: 林建超《围棋与国家》阅读答案 《开垦君子文化沃土,收获精神文明硕果》阅读答案 孙犁小说《鸡缸》阅读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