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阅读网 - 学习生活中必备的中文网站!
语文阅读网logo
当前位置: 语文阅读网 > 现代文 > 鲁迅《二十四孝图》阅读答案

鲁迅《二十四孝图》阅读答案

时间:12-17 分类:现代文 来源:语文阅读网 0条评论

   《二十四孝图》

  鲁迅

  ①我所收得的最先的画图本子,是一位长辈的赠品:《二十四孝图》。这虽然不过薄薄的一本书,但是下图上说,鬼少人多,又为我一人所独有,使我高兴极了。但是,我于高兴之余,接着就是扫兴,因为我请人讲完了二十四个故事之后,才知道“孝”有如此之难,对于先前痴心妄想,想做孝子的计划,完全绝望了。

  ② “人之初,性本善”么?这并非现在要加以研究的问题。但我还依稀记得,幼小时候,对于父母,倒是极愿意孝顺的。不过年幼无知,以为“孝顺”无非是“听话”,“从命”,以及长大之后,供年迈父母好好吃饭罢了。自从得了《孝子》这一本教科书以后,才知道并不然,而且还要难到几十几百倍。其中自然也有可以勉力仿效的,如“子路负米”,“黄香扇枕”之类的。“陆绩怀桔”也并不难,只要有阔人请我吃饭。“鲁迅先生作宾客而怀橘乎?”我便跪答云,“吾母性之所爱,欲归以遗母。”阔人十分佩服,于是孝子就做稳了,也非常省事。“哭竹生笋”就可疑,怕我的精诚未必会这样感动天地。但是哭不出笋来,还不过抛脸而已,到“卧冰求鲤”,可就有性命之虞了。我乡的天气是温和的,严冬中,水面也只结一层薄冰,即使孩子的重量怎样小,躺上去,也一定哗喇一声,冰破落水,鲤鱼还不及游过来。自然,必须不顾性命,这才孝感神明,会有出乎意料之外的奇迹,但那时我还小,实在不明白这些。

  ③其中最使我不解,甚至反感的,是“老莱娱亲”和“郭巨埋儿”。

  ④我至今还记得,一个躺在父母跟前的老头子,一个抱在母亲手上的小孩子,是怎样地使我发生不同的感想呵。他们一手都拿着“摇咕咚”。这玩意儿确是可爱的,北京称为小鼓,握柄左右摇晃就“咕咚咕咚”响起来。然而这东西是不该拿在老莱子手里的,他应该扶一枝拐杖。现在这模样,简直是装佯,侮辱了孩子。我没有再看第二回,一到这一页,便急速地翻过去了。

  ⑤那时的《二十四孝图》,早已不知去向了,目下的是日本人画的本子,叙老莱子事云:“行年七十,言不称老,常著五色斑斓之衣,为婴儿戏于亲侧。又常取水上堂,诈跌仆地,作婴儿啼,以娱亲意。”大意与旧本差不多,而招我反感的便是“诈跌”。无论忤逆,无论孝顺,小孩子多不愿意“诈”作,听故事也不喜欢是谣言,这是凡有稍稍留心儿童心理的都知道的。

  ⑥然而在较古的书上一查,却还不至于如此虚伪。《太平御览》云,“老莱子……常衣斑斓之衣,为亲取饮,上堂脚跌,恐伤父母之心,僵仆为婴儿啼。”较之今说,似稍近于人情。不知怎地,后之君子却一定要改得他“诈”起来,心里才能舒服。邓伯道弃子救侄,想来也不过“弃”而已矣,昏妄人也必须说他将儿子捆在树上,使他追不上来才肯歇手。正如将“肉麻当作有趣”一般,以不情为伦纪,诬蔑了古人,教坏了后人。老莱子即是一例,道学先生以为他白璧无瑕时,他却已在孩子的心中死掉了。

  ⑦至于玩着“摇咕咚”的郭巨的儿子,却实在值得同情。他被抱在他母亲的臂膊上,高高兴兴地笑着;他的父亲却正在掘窟窿,要将他埋掉了。说明云,“汉郭巨家贫,有子三岁,母尝减食与之。巨谓妻曰,贫乏不能供母,子又分母之食。盍埋此子?”但是刘向《孝子传》所说,却又有些不同:巨家原是富的,他都给了两弟,让母亲跟自己一起受苦;孩子是才生的,并没有到三岁。结末又大略相象了,“及掘坑二尺,得黄金一釜,上云:天赐郭巨,官不得取,民不得夺!”

  ⑧我最初实在替这孩子捏一把汗,待到掘出黄金一釜,这才觉得轻松。然而我已经不但自己不敢再想做孝子,并且怕我父亲去做孝子了。家景正在坏下去,常听到父母愁柴米;祖母又老了,倘使我的父亲竟学了郭巨,那么,该埋的不正是我么?如果一丝不走样,也掘出一釜黄金来,那自然是如天之福,但是,那时我虽然年纪小,似乎也明白天下未必有这样的巧事。

  ⑨现在想起来,实在很觉得傻气。这是因为现在已经知道了这些老玩意,本来谁也不实行。整饬伦纪的文电是常有的,却很少见绅士赤条条地躺在冰上面,将军跳下汽车去负米。何况现在早长大了,看过几部古书,买过几本新书,什么《太平御览》咧,《古孝子传》咧,《人口问题》咧,《节制生育》咧,《二十世纪是儿童的世界》咧,可以抵抗被埋的理由多得很。不过彼一时,此一时,彼时我委实有点害怕:掘好深坑,不见黄金,连“摇咕咚”一同埋下去,盖上土,踏得实实的,又有什么法子可想呢。我想,事情虽然未必实现,但我从此总怕听到我的父母愁穷,怕看见我的白发的祖母,总觉得她是和我不两立,至少,也是一个和我的生命有些妨碍的人。后来这印象日见其淡了,但总有一些留遗,一直到她去世——这大概是送给《二十四孝图》的儒者所万料不到的罢。

  (节选自鲁迅《二十四孝图》)

  【注】①元代郭居敬辑录古代24个孝子的故事,编成《二十四孝》。后来的印本都配上图画,通称《二十四孝图》,成为宣扬孝道的通俗读物。

  15.简述第一段在文中的作用。(4分)

  答案:①开门见山,紧扣文题。(1分)②先扬后抑(或前后态度对比,先高兴后扫兴)(1分),设置悬疑,吸引读者。(1分)③奠定感情基调,总领下文内容,暗示文章主旨。(1分)(只需大意正确即可得分。)

  解析:先由段落的位置确定“点题”的作用;再根据文体特点确定“奠定感情基调,总领下文内容,暗示文章主旨”的作用;最后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从写作方法上考虑其作用。

  【思路点拨】段落在文中的作用应注意段落的位置,首段的作用具体而言有:①如果开篇即点题,首段的作用是领起全文,点明主旨,或者表达与主旨相关的某种情感(奠定感情基调);②如果开篇没有点题,首段的作用就是开启(引出)下文,或与下文形成对照,或为下文做铺垫;③如果文章开篇是景物描写,从结构上看,它可能是铺垫作用,从景物描写上看,它的作用是衬托、勾勒环境,提供背景,或营造(渲染)某种气氛;④如果首段连续发问,它就有引人入胜或发人深思的作用;⑤如果开篇连续感叹,它就有强烈的抒情作用。

  16.文中第五段和第六段都提到老莱子的孝亲故事,两者有何区别?说明了什么问题?(4分)

  答案:《太平御览》版本在前,扮孩子哭是机智之举,显得自然(1分);日本人版本在后,将婴儿啼变成了故意行为,还增加了穿彩衣做儿戏的情节,认为夸张,显得牵强(1分)。这种变化说明了封建孝道宣传者为强化封建孝道宣传而进行失真夸张,效果适得其反。(或这种变化说明了封建孝道宣传者将“肉麻当作有趣”一般,以不情为伦纪,诬蔑了古人,教坏了后人。(2分)

  解析:先详读五、六两段,认真分析两者的区别;然后抓住表现作者态度的关键语句“正如将‘肉麻当作有趣’一般,以不情为伦纪,诬蔑了古人,教坏了后人”,最后整合答案。

  【思路点拨】归纳内容要点要注意以下几点:①找到相关的概括性语句,在具体的文章中,概括性的语句与具体的描写或阐述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②分析相关文字的层次,这是为了防止内容要点的遗漏;③提取精要,独立归纳,我们要根据题目的要求,用自己的语言提取精要,独立归纳。

  17.结合全文内容,分析《二十四孝图》不受儿童欢迎的原因。(5分)

  答案:①装佯使诈失真,不合儿童心理:如《戏彩娱亲》等;②要求太严苛,不具示范性:如《破冰求鲤》等;③情节太荒诞,儿童都不信:如《哭竹生笋》等;④情节恐怖残忍,伤害幼小心灵:如《郭巨埋儿》等;⑤有些过于简单,难称经典素材:如《陆绩怀桔》等。(要求既有概述,又有例证。答对四点即给5分,三点给3分,一点给2分)

  解析:通读全文寻找相关信息,由于信息点较零碎,一定不能漏项;找好点后,一定要有分析,不能只有例证。

  【思路点拨】概括题要点全从文中来,但不能照抄原句,需要整合。如何整合从文中概括的要点,一是保持陈述对象的一致,并且要突出它;二是避免疏漏要点,对此,一定要找准答题的区间,仔细阅读,划分层次,分别提取;三是要防止过度概括,有些同学答题惟恐要点不全,不分主次,眉毛胡子一把抓,造成要点不明确,答案臃肿,解决此类问题的办法,就是增强因分赋点意识。

  18.根据原文内容,结合现代观念,试对《二十四孝图》之“郭巨埋儿”进行全面评论。(8分)

  答案示例:为孝母亲,却埋儿子,郭巨即便孝心可嘉,也是做法残忍;(1分)分财于弟,却携母食贫,这种孝道,逻辑怪异:(1分)此举还间接造成母亲不能和弟弟相聚,弟弟不能对母亲尽孝;(1分)让母亲痛失爱孙,让妻子痛失爱子:既不孝,也不慈;(1分)虎毒尚不食子,郭巨竟可埋儿!上天安可怜此恶贼,此事置于当今,既不合情理,也触犯刑律,郭巨其人,当受严惩!(2分)荒诞的结尾,显然是迷信思想结合愚民政策的畸形产物。“郭巨埋儿”是封建统治阶级虚伪教化的标志,让少儿反感,既不具真实性,更没有示范性。(2分)(要求深挖广拓,尽量全面透彻。计分点很多,不必拘泥,整体把握即可。只要学生有思维的广度和深度,有正确独到的观点就可鼓励性给分)

  解析:先了解“郭巨埋儿”的相关内容,在针对故事的情节结合现代观念进行评析。评析尽量深度开掘,尽量全面透彻,因题目要求“全面评论”,因此要多讲几点。

 

  【思路点拨】本题是一道开放性的题目,但开放不等于随心所欲,也要注意以下几点要求:①总览全文,整体把握,即对文本有充分的了解和准确的把握,考生要善于抓关键语句;②选准角度,以小见大,即所选切入点要能透视作品的主要意义或能表现作品的主要写法;③紧扣文本,创新有度,即创意解读不能脱离文本,不能根据个人主观喜好而随意作褒贬评价;④结构完整,力求简明,即考生要单刀直入、开门见山地提出论点,也就是提出自己对该文的总体评价,然后就原作内容进行介绍、复述、引用,做到结构清晰、完整。考生在答题时,要做到语言精练、简明、严谨,不刻意追求语言的华丽美、雕琢美,而是力求做到语言的简洁美、流畅美和规范美。

小编推荐: 林建超《围棋与国家》阅读答案 《全球气候变暖与人类的活动无关吗?》阅读答案 《闲话扬子津》阅读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