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9题。
公孙丑问曰:“夫子加齐之卿相,得行道焉,虽由此霸王,不异矣。如此,则动心否乎?”主孟子曰:“否,我四十不动心。”知曰:“若是,则夫子过孟贲远矣。”曰:“是不难,告子先我不动心。”斋曰:“不动心有道乎?”主曰:“有。北宫黝之养勇也:不肤桡,不目逃,思以一豪挫于人,若挞之于市朝,不受于褐宽博,亦不受于万乘之君;视刺万乘之君,若刺褐夫;无严诸侯,恶声至,必反之。孟施舍之所养勇也,曰:‘视不胜犹胜也;量敌而后进,虑胜而后会,是畏三军者也。舍岂能为必胜哉?能无惧而已矣。’孟施舍似曾子,北宫黝似子夏。夫二子之勇,未知其孰贤,然而孟施舍守约也。昔者曾子谓子襄曰:‘子好勇乎?吾尝闻大勇于夫子矣:自反而不缩,虽褐宽博,吾不惴焉;自反而缩,虽千万人,吾往矣。’孟施舍之守气,又不如曾子之守约也。”曰:“敢问夫子之不动心与告子之不动心,可得闻与?” “告子曰:‘不得于言,勿求于心;不得于心,勿求于气。’不得于心,勿求于气,可;不得于言,勿求于心,不可。夫志,气之帅也;气,体之充也。夫志至焉,气次焉;故曰:‘持其志,无暴其气。’“既曰,‘志至焉,气次焉。’又曰,‘持其志,无暴其气。’者何也?”曰:“志壹则动气,气壹则动志也,今夫蹶者趋者,是气也,而反动其心。” “敢问夫子恶乎长?”曰:“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敢问何谓浩然之气?”曰:“难言也。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行有不慊于心,则馁矣。我故曰,告子未尝知义,以其外之也。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长也。无若宋人然: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何谓知言?”斋曰:“诐辞知其所蔽,淫辞知其所陷,邪辞知其所离,遁辞知其所穷。生于其心,害于其政;发于其政,害于其事。圣人复起,必从吾言矣。”
摘自孟子《公孙丑上》节选
8.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虽有此霸王不异乎 异:奇特
B.持其志,无暴其气 暴:糟蹋
C.夫其至焉,气次焉 至:周到
D.非义袭而取之也 取:取得
9.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全部相同的一项是
A.若挞之于市朝 故一世之雄也
B.志噎则动气 淇则有岸
C.敢问夫子恶乎长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D.以其外之也 尤不能以之兴怀
第II卷(非选择题,共123分)
四、(31分)
10.把第I卷文言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视不胜犹胜也;量敌而后进,虑胜而后会,是畏三军者也。(4分)
译文: △ 。
(2)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
译文: △ 。
11.第I卷文言文中,孟子认为要培养“浩然之气”,最根本的是做什么?请用原文二字概括,并简要说明其理由。
答:译文: △ 。
12.用斜线(/)给下面的文言文断句。(限划9处)(4分)
若伯夷叔齐可谓善人者非邪?積仁絜行如此而餓死且七十子之徒仲尼獨薦顏淵為好學;然回也屢空糟糠不厭而卒蚤夭天之報施善人其何如哉?
(选自《史记•伯夷列传》)
试题答案:
8.A; 9.D
10.(8分)
(1)(4分)在失败的情况下还要看到胜利,如果估量敌方的强弱而后前进,思虑胜败后才交锋,就是害怕敌方的三军。
(2)(4分)它作为一种气,极宏大极刚强,用正义去培养它而不加损害,它就会充满于天地之间,充满于上下四方。
11.(3分)①要培养“浩然之气”,最根本的就是“义”(2分)②自己做每一件事都会乎义,自然就能养成至大至刚的浩然之气,不必急切地追求成功,那样做只会有害。
12.(4分)若伯夷权齐/积仁洁行如此而饿死 /且七十子之徒/仲尼独荐颜渊为好学/然回也屡空/糟糠不厌/而卒蚤夭/天之报施善人/其何如哉?
小编推荐: 《周迪,临川南城人也》阅读答案及翻译 王陵,沛人也,始为县豪_试题答案及翻译 傅弘之,字仲度,北地泥阳人_试题答案及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