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秋歌
作者:刘细君
吾家嫁我兮天一方, 远托异国兮乌孙王。
穹庐为室兮毡为墙, 以肉为食兮酪为浆。
居常土思兮心内伤, 愿为黄鹄兮归故乡。
「注释」
①乌孙:汉代时西域国名,在今新疆温宿以北、伊宁以南一带。
②穹庐:游牧民族居住的帐篷。
③旃:同“毡”。
④黄鹄:即天鹅。
「诗词赏析」
《悲愁歌》,一作《乌孙公主歌》,为西汉乌孙公主刘细君远嫁西域后对生活不适应所做的诗作,诗歌原载于《汉书·西域传下》和 《玉台新咏》卷九,《乐府诗集》卷八十四以为刘细君作,属“杂歌谣辞”。
《悲愁歌》这首乐府诗以第一人称的自诉,表现了公主远嫁异国、思念故土的孤独和忧伤。对于这些被当作政治联姻的少女本人,和亲往往是一种十分残忍的命运安排,从《悲愁歌》中可以深深体会到作者作为一个少女心中的巨大悲愁。
这首乐府诗与汉初的《大风歌》、《秋风辞》一祥深受楚辞的影响,读唱诗时句中加上舒缓语气的“兮”,增强诗的节泰感。诗歌采用白描手法,直抒胸臆。加上质朴无华的语言,朗朗上口的押韵,句句合理的推演,使一首虽然短的诗,却将其无比的思念、急切的盼归心情写得淋漓尽致。
前两句“吾家嫁我兮天一方, 远托异国兮乌孙王”,乌孙公主刘细君以哀怨的语调诉说自己的遭遇和处境:汉朝把我远嫁于在天一方的乌孙国王。看似客观的自我介绍,其实蕴含着无限的伤感和怨愤。
中间两句“穹庐为室兮旃为墙,以肉为食兮酪为浆”,刘细君远嫁异域,不仅举目无亲,孤苦无依,而且生活环境也令人难以忍受。这里没有崔嵬的宫阙,和暖的春风,没有美味佳肴玉液琼浆,而是以穹庐为室,毛毡作墙,饮以辛酪、食以膻肉。这与内地迥异的生活习俗,对从小过惯汉朝宫廷安逸生活的尊贵王女来说,无疑难以适应。
最后两句“居常土思兮心内伤,愿为黄鹄兮归故乡”,直抒胸中郁结已久的忧思,凄婉哀怨,摧人泪下。明知远嫁之意义,回归之无望,又盼展开想象的双翅,化作黄鹄,自由飞回久别的故乡。想象中的满足与事实上的不能,构成强烈的矛盾冲突,加重了诗歌的悲剧气氛,意蕴深广,耐人寻味。
「刘细君简介」
刘细君,西汉沛(今属江苏)人,江都王刘建之女。元封年间(前110年至前105年),汉武帝为联合乌孙抗击匈奴,以细君为公主,出嫁乌孙王,故世称乌孙公主。今存《悲秋歌》一首,以骚体形式,抒写远嫁异域的哀伤和对故乡的思念,其事迹见于《汉书·西域传下》。
刘细君的首任丈夫猎骄靡去世后,猎骄靡之孙岑陬继承王位。按照乌孙习俗,新王要继承旧王的所有妻妾。细君公主无法接受,向汉武帝请求归国,汉武帝让她接受当地风俗,以成就联合乌孙共击匈奴的大局。细君只得再嫁岑陬。细君为岑陬生下一女名少夫后,因为产后失调,加上心绪难平,不久便忧伤而死。
据《汉书·西域传下》记载,刘细君出嫁时,汉武帝“赐乘舆服御物,为备官属侍御数百人,赠送其盛”。一到乌孙,细君公主就将陪嫁物品分给百姓,备受爱戴。因为细君公主皮肤非常白嫩,乌孙百姓爱称她为“柯木孜公主”,意思是说她的皮肤像马奶酒一样雪白。
遗憾的是,当时的乌孙国王猎骄靡已经年老体弱,而刘细君正值豆蔻年华,加之语言不通,水土不服,习俗不同,刘细君自然是孤苦悲伤,度日如年,分外思亲,故作下《悲愁歌》一诗。
刘细君的身份地位可谓显赫:玄祖是汉文帝刘恒,曾祖是汉景帝刘启,祖父是汉武帝刘彻之兄江都王刘非,父亲是承袭江都王王位的刘建。因此,刘细君是汉武帝的侄孙女,是真正具有皇家血统的宗室之女,是名副其实的皇室公主。汉武帝为结好乌孙,封刘细君为江都公主,下嫁乌孙国王猎骄靡,是早于昭君出塞的第一位“和亲公主”。
汉武帝为何偏要选自己的侄孙女去跳这个“火坑”呢?事物的发展,因果相连。据史书记载,公元前121年(元狩二年),继淮南王刘安、衡山王刘赐之后,江都王刘建及其妻成光也同样在一场宫廷政变中以谋反罪名被赐死,并且被“夷三族”。然而幸运的是,细君在这场政治斗争中幸免于难。汉武帝之所以选择细君远嫁异邦乌孙,因为细君为罪族之后,却是皇族血统。
小编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