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阅读网 - 学习生活中必备的中文网站!
语文阅读网logo
当前位置: 语文阅读网 > 诗词曲 > 汉乐府诗 苏武与李陵诗四首·其四 阅读赏析

汉乐府诗 苏武与李陵诗四首·其四 阅读赏析

时间:08-09 分类:诗词曲 来源:语文阅读网 0条评论

苏武与李陵诗四首其四

作者: 无名氏

  烛烛晨明月,馥馥秋兰芳。

  芬馨良夜发,随风闻我堂。

  征夫怀远路,游子恋故乡。

  寒冬十二月,晨起践严霜。

  俯观江汉流,仰视浮云翔。

  良友远离别,各在天一方。

  山海隔中州,相去悠且长。

  嘉会难两遇,欢乐殊未央。

  愿君崇令德,随时爱景光。

 

  「注释」

  ①烛烛:明貌。

  ②馥馥:芳香。

  ③游子:指行人,也可能是指作者自己。如果是作者自谓,这篇就是客中送客的诗。

  ④江汉:长江和汉水。以上四句是说预计年终行人已到达江汉之间了。

  ⑤山海:可以是泛说,犹言山川;也可以是实指,近人逯钦立《汉诗别录》引东汉、魏、晋人的话说明当时人常用“山海”指赴交州所经的艰险,山指五岭,海指南海。依此说,这诗中的行人要去的地方还不止于江汉而是远达交州。

  ⑥中州:指古豫州(今河南省地),因其居九州之中。

  ⑦未央:未尽。这句是说现在欲别未别,欢乐还未尽。

  ⑧景光:犹“光阴”。

 

  「赏析」

  《苏武与李陵诗四首·其四》是一首从中州送友南去的诗。起头六句写将别时的光景。次四句预计行人的路程。以下八句言别后山川阻隔,嘉会难再,应珍重目前的欢聚。

  “苏李诗”的情感真挚动人,尽管诗中主人公为离别所伤,但诗中却没有一句埋怨圭怒的言语,没有一句呼天抢地的哀号,有的只是殷殷嘱托和良好的祝愿。所以明代陆时雍在《诗镜总论》中这样评价“苏李诗”:“苏李赠言,何温而戚也!多唏涕语,而无蹶蹙声,知古人之气厚矣。”“苏李诗”的情感表达是温厚的。

  “苏李诗”语言自然朴素,不尚华丽而字字发自真情,能“转意象于虚圆之中,故觉其味之长而言之美”(陆时雍《诗镜总论》)。明人谢榛称其“句平意远,不尚难字,而自然过人”(《四溟诗话》)。如“惟念当离别,恩情日以新”、“良时不再至,离别在须臾”、“行人难久留,各言长相思”、“嘉会难再遇,三载为千秋”、“四海皆兄弟,谁为行路人”、“努力爱春华,莫忘欢乐时。生当复来归,死当长相思”等皆明白如话,以浅显的语言抒真情,写真理。

  简而括之,“苏李诗”与《古诗十九首》“同一风味”(王士禛《渔洋诗话》),是一些艺术相当成熟、形式较为完整的五言古诗,也被视作五言诗成熟的一个标志,它在六朝拥有五言诗典范的地位,影响深广。钟嵘《诗品》评李陵诗为上品,杜甫也说“李陵苏武是吾师”(《解闷十二首》)。诗中名句如:“临河濯长缨,念子怅悠悠;远望悲风至,对酒不能酬”;“携手上河梁,游子暮何之;徘徊蹊路侧,悢悢不得辞”等,六朝隋唐以来广为传诵。

  「苏李诗诗词风格」

  一、注意直接抒情与间接抒情相结合。直接言悲、言思、言恋的字眼很多,如“怅、悲、伤、怆、愁、悢、思、恋”等。诗歌也善于借景借物抒情。诗歌为表现离别,往往设置特定的离别之境。“寒冬十二月,晨起践严霜”,写的是清晨之别。同时,“苏李诗”也创设了许多特定的意象去表现离别,如“风、河梁、月、黄鹄、胡马、参辰、霜、山海、水、丝竹、酒、秋兰”等。这些物、景或起兴、或比况、或衬托,情融于物、情融于景,将送别之伤、辞乡之哀表现得情意缠绵,思致凄婉,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二、注意对比。“骨肉缘枝叶”本是抒写兄弟骨肉离别的。但诗人却在后面把笔触转向了与“骨肉”不同的另一种关系,这就是朋友间的交往。天下朋友之交都能亲如兄弟,不忍相别,“况我连枝树,与子同一身”,兄弟骨肉之别又该是多么的痛苦。诗人以密友为喻,用意在写兄弟之亲。这是以朋友写兄弟。“昔为鸳与鸯,今为参与辰。昔者常相近,邈若胡与秦。”四句想象与兄弟相处时和离别后两种截然相反的情况,前者“常相近”,一如“鸳与鸯”,何其相得;后者别如“参与辰”、“胡与秦”,几多哀愁,形成了强烈而鲜明的对比。这四句一前一后两两相对,看似重复拙钝,却反映出诗人处于人生变故中那种不堪回首、无法预期的复杂心态。这是以昔写今。“长当从此别,且复立斯须”、“愿子留斟酌,叙此平生亲”是以留写离。“欢娱在今夕,嬿婉及良时”、“芬馨良夜发,随风闻我堂”是以乐写哀。

  三、善于化用成语典故。“鹿鸣思野草,可以喻嘉宾”两句系化用《诗·小雅·鹿鸣》“呦呦鹿鸣,食野之萍。我有嘉宾,鼓瑟吹笙”之意,有兴起和借喻设筵饯别之妙。“黄鹄一远别,千里顾徘徊”化用“黄鹄一举千里”(《韩诗外传》)成语,既含称誉之意,又写怀故之状。“胡马失其群,思心常依依”化用“代马依北风”(《韩诗外传》)成语,在悲离亲别友的同时,也表现出难忘其本的心思。“游子吟”指琴曲《楚引》,“《楚引》者,楚游子龙丘高出游三年,思归故乡,望楚而长叹,故曰《楚引》”。《楚引》为思乡曲,诗歌借《楚引》表达了离别人内心深沉的悲愁。“嬿婉”语出《诗·邶风·新台》:“嬿婉求之”,和顺的样子。这里用来形容两人的爱情生活非常融洽,亲密无间。“良友远离别,各在天一方。山海隔中州,相去悠且长”四句暗用了《穆天子传》王母赠别歌中“道里悠远,山川间之”句,句句都强调一个“远”字,惜别之情显得格外浓盛。

  「作者争议」

  关于“苏李诗”的作者和写作年代,历来有所争论。一般认为,“苏李诗”是东汉后期文人假托苏李之名所作,写作年代应该跟《古诗十九首》相差不远。

  现能够确认的“苏李诗”合起来共有二十二首。但“苏李诗”中最为人们所熟悉的,是南朝萧统《文选》卷二十九所收的李陵的《与苏武诗三首》和苏武的《诗四首》,这七首通常被举为“苏李诗”的代表作。

  「人物简介」

  苏武(公元前140-公元前60),中国西汉大臣字子卿,汉族,杜陵(今陕西西安东南)人。武帝时为郎。公元前100年(天汉元年)奉命以中郎将持节出使匈奴,被扣留。匈奴贵族多次威胁利诱,欲使其投降;后将他迁到北海(今贝加尔湖)边牧羊,扬言要公羊生子方可释放他回国。苏武历尽艰辛,留居匈奴十九年持节不屈。至公元前81年(始元六年),方获释回汉。苏武死后,汉宣帝将其列为麒麟阁十一功臣之一,彰显其节操。

  李陵(?-公元前74年),字少卿,汉族,陇西成纪(今甘肃静宁南)人。西汉将领,李广之孙。曾率军与匈奴作战,战败投降匈奴,汉朝夷其三族,致使其彻底与汉朝断绝关系。其一生充满国仇家恨的矛盾,因而对他的评价一直存在争议。

小编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