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阅读网 - 学习生活中必备的中文网站!
语文阅读网logo
当前位置: 语文阅读网 > 国学人物 > 张大千

张大千

时间:11-23 分类:国学人物 来源:语文阅读网 0条评论

  张大千(Chang Dai-Chien),男,四川内江人,祖籍广东省番禺,1899年5月10日出生于四川省内江市中区城郊安良里的一个书香门第的家庭,中国泼墨画家,书法家。

  20 世纪50年代,张大千游历世界,获得巨大的国际声誉,被西方艺坛赞为“东方之笔”。

  他与二哥张善子昆仲创立“大风堂派”,是二十世纪中国画坛最具传奇色彩的泼墨画工。特别在山水画方面卓有成就。后旅居海外,画风工写结合,重彩、水墨融为一体,尤其是泼墨与泼彩,开创了新的艺术风格,因其诗、书、画与齐白石、溥心畲齐名,故又并称为“南张北齐”和“南张北溥”,名号多如牛毛。与黄君璧、溥心畲以“渡海三家”齐名。二十多岁便蓄著一把大胡子,成为张大千日后的特有标志。

  他曾与齐白石、徐悲鸿、黄君璧、黄宾虹、溥儒、郎静山等及西班牙抽象派画家毕加索交游切磋。

  张大千在现代艺坛上,大概是成就最高的国画家了。他精山水、工人物、善花草,还能书会銮,我不知能出其右者谁?比起会画来,张大千的书法略逊一筹,但另有一功,不可小看。这款“张大千”三字签名,就既见功力又有特色。“张”字重心在左上,结构上收下放,很有画意,又具张力;“大千”两字处在一起,且“大”字笼罩着“千”字,有呵护之意;“张”字又与“大千”两字拉开一段距离,有疏有密,结构不呆板,有变化。纵观三字,均贯串在同一重心线上,所以图式空灵而重心安稳,视觉效果很好。

  张大千(1899-1983)原名正权,后改名爰,小名季,又名季爰。号大千、大千居士,以号行。画室名大风堂。四川内江人。

  

 

  张大千

  1899年(清光绪二十五年己亥)5月10日(农历四月初一),出生于四川省内江县城郊安良里(象鼻嘴堰塘湾)的一个书香门第的家庭。

  9岁时母亲教其花鸟草虫白描。青年时随兄到日本京都攻读绘画,又研究染织工艺。回国后曾从师学诗文书画,后忽耽于佛学,度为僧,法号大干,后经还俗,以法号行。他擅绘画,受八大山人、石涛的影响,尤长山水,喜好画荷花及工笔人物,独树一帜,俱臻妙境。与齐白石井有“南张北齐”之誉。40年代研究传统踪及陈老莲、沈周诸家,又赴敦煌临摹壁画,同时习雕塑,画风为之一变。50年代栖身海外,居巴西17年,1976年移居台湾。张大于诗、书、画、篆刻俱精,对于中国古字画的鉴赏独具慧眼。尤其他开创了淡墨泼色山水流派,推动了现代中国画艺术发展,影响深远,是中国杰出的艺术家。

  张大千是二十世纪中国画坛最具传奇色彩的国画大师,无论是绘画、书法、篆刻、诗词都无所不通。早期专心研习古人书画,特别在山水画方面卓有成就。后旅居海外,画风工写结合,重彩、水墨融为一体,尤其是泼墨与泼彩,开创了新的艺术风格。他的治学方法,值得那些试图从传统走向现代的画家们借鉴。

  

 

  张大千

  二十多岁,曾赴日本留学,学过染织。回国后,一度迷于佛学,曾去宁波天童寺“皈依佛门”,想当和尚,据说,他怕在头上烫九个香记,只好拜别了师傅弘筏大和尚,回到现实世界来。1932年举家移居苏州网狮园,潜心作画。1940年后用了两年半的时间,对于我国敦煌洞窟,逐个整理编号,进行临摹,丰富了绘画技法。1948年迁居香港,后又旅居印度、法国、巴西等国。1978年定居台湾,1984年4月病逝台湾。享年84岁。现在他生前台湾居住的“摩耶精舍”建为“张大千纪念馆”。

  

 

  张大千纪念馆

  张大千是全能型画家,其创作达“包众体之长,兼南北二宗之富丽”,集文人画、作家画、宫廷画和民间艺术为一体。于中国画人物、山水、花鸟、鱼虫、走兽,工笔、无所不能,无一不精。诗文真率豪放,书法劲拔飘逸,外柔内刚,独具风采。

  张大千的画风,在早、中年时期主要以临古仿古居多,花费了一生大部的时间和精力,从清朝一直上溯到隋唐,逐一研究他们的作品,从临摹到仿作,进而到伪作。

  

 

  张大千的《山水图轴》

  张大千的画风,先后曾经数度改变,晚年时历经探索,在57岁时自创泼彩画法,是在继承唐代王洽的泼墨画法的基础上,揉入西欧绘画的色光关系,而发展出来的一种山水画笔墨技法。可贵之处,是技法的变化始终能保持中国画的传统特色,创造出一种半抽象墨彩交辉的意境。

  张大千30岁以前的画风可谓“清新俊逸”,50岁进于“瑰丽雄奇”,60岁以后达“苍深渊穆”之境,80岁后气质淳化,笔简墨淡,其独创泼墨山水,奇伟瑰丽,与天地融合。增强了意境的感染力和画幅的整体效果。

  复杂的感情世界

  张大千的婚姻很富传奇性。曾做过短期和尚的张大千,又称“艺坛居士”,却六根难净,传闻有8位夫人。他自己只承认4位,即曾庆蓉、黄凝素、杨宛君和徐雯波。最先进门的是黄凝素,有了两个孩子后,才被兄长张善孖由出家的庙中押回四川老家,奉母命迎娶元配曾庆蓉。所以黄凝素虽拔头筹,仍屈居二夫人。孩子们都叫曾庆蓉为“胖妈妈”,叫黄凝素为“瘦妈妈”,张大千弟子们亦援例呼之为“胖师母”、“瘦师母”。

  

 

  张大千与朝鲜少女池春红

  公园巧遇结良缘

  1935年,张大千来到北平,不久遇见“三夫人”杨宛君。张大千也承认杨是他第一位主动追求、恋爱结合的伴侣。

  杨婉君,1917年生于北平。父亲是一位弹月琴的艺人。她聪明、漂亮,13岁登台演唱京韵大鼓,声音嘹亮清脆,扮相出众,是北平城南有名的曲艺演员。张大千逛城南游艺园时,正值婉君在台上唱“黛玉葬花”,一见之下惊为天人。张大千想:“若得此佳人,可谓平生快事。”据说张大千之所以看中杨宛君,另外还有一个原因:张大千当年画仕女,一双手老是画得不得法,感到力不从心。而杨宛君正生得一双雪白细嫩的玉手,后来张就是以其手作为作画描摹的对象,才使他的仕女画更加传神逼真。

  1935年夏天,杨宛君和一位女同学到中山公园去打乒乓球,休息时到水榭游玩。当时,水榭中正在举行画展。这时一位在走廊上的大胡子请她们看画展,《北京晨报》的记者于非闇在旁指着大胡子介绍说:“画展是这位张大千先生举办的。”于是张大千带路详为解说,讲得眉飞色舞。张大千对两位小姐特别殷勤,请她们到公园茶肆饮茶。张大千说:“杨小姐的大鼓唱得太好了,听来感人肺腑,对我的绘画很有启示。”杨婉君见他目光炯炯,热情洋溢,谈吐文雅,爱慕之情油然而生。临别时,张大千说:“杨小姐有空来舍下作客。”于非闇则在一旁敲边鼓:“大千先生住颐和园听鹂馆,那里好景致,有空去玩吧!”张大千目送佳人离去后,央求于非闇说:“请多帮忙。”于满口答应。

  

 

  张大千与第三位夫人

  后来去到杨婉君家作媒的,除了于非闇,居然还有大千的夫人黄凝素。于非闇说动了婉君的父母,黄凝素的一番表白更促使婉君下定决心。她说:“好妹妹,你这一来,就算帮了我的忙了。我孩子多,脱不开身,大千到哪儿去也不能陪着。你若来,我可专心专意看孩子,大千去哪儿也有个伴儿。”婉君见她亲自来求,父母业已同意,也就欣然应允了。1935年10月的一天,杨婉君与张大千正式结婚。

  新婚不久,杨婉君与张大千乘法国客轮去日本东京渡蜜月,途中,张大千说:“我把你的婉字改成宛,叫你杨宛君好吗?”宛君表示:“你认为好就行。”东京之行宛君学会了一些简单的日语。

  旅日归来,杨宛君曾陪张大千回苏州张家小住。在张家,杨宛君和张大千的母亲曾友贞及张大千的“结发”夫人曾庆蓉时有龃龉,全靠张大千居间调停,才没有翻脸。住了3个月,张大千见不是办法,只好带着杨宛君移居上海。后来又回到北京居住,过着“只羡鸳鸯不羡仙”的生活。

  不收徒别有用心

  长期的劳累和辛劳,杨宛君患了乳腺癌。1946年抗战胜利后,张大千送杨宛君重返北平,暂住娘家养病。后来,家庭生活生变,风流的张大千又闹出桃色事件,爱上了年轻貌美的徐鸿宾(后来易名为徐雯波)。张大千的四夫人徐雯波是成都人。原是张大千大女儿的同窗好友,常到张家去看张大千作画,心仪之余,一直要拜师学画,但是张大师却一次次地拒绝了。据他解释称:“我收门生的规矩十分严格,定了师生名分就不能涉及其他,我没有收她作学生,倒乐意她做我贤慧的太太。我太太有时候想起来了,还时常翻出老话来埋怨我,说我看不起人,不收她这个门生,其实呀!实在是因为我太看得起她了,才不收她作门生的!”

  

 

  张大千和四夫人徐雯波

  

 

  张大千和徐雯波(中)的合影

  为此事二夫人黄凝素决定和张大千离婚,同时劝杨宛君也离。杨宛君仍爱着张大千,希望张大千回到她的身边,所以坚决不离婚。黄劝几次无效只好自己离开了。然而1949年,张大千还是带着徐雯波去了印度。他给宛君留下几两金子、几担米、几百斤柴炭。临走时,张大千特至杨宛君的住处道别。

  徐雯波在张大千的后半生中,天南地北,一直追随在他左右,悉心照应,无微不至。由大陆到台湾,由台湾到香港,由香港到印度大吉岭,再到巴西的“八德园”,美国的“环荜庵”,最后回台定居外双溪的“摩耶精舍”,克尽相夫持家的责任,张大千后半生成就辉煌,徐雯波功不可没。

  李秋君情牵一生

  张大千在上海还有一位红粉知己李秋君。她一生情归张大千,终身未嫁。

  李秋君出身上海世家,曾在上海创设“中国女子书画会”,因此与张大千认识。李所绘山水画卓然成家,尤其善画仕女。当时张大千已是名声在外,其中最为人道的是其工笔水仙,因此大家都管他叫“张水仙”。那时张的一幅水仙图可卖4块大洋。李秋君出身名门,又受过良好的教育,能诗善画,人称李家才女,与才子张大千自然有许多相互吸引的地方。

  

 

  张大千和李秋君

  1920年冬开始,张大千经常出入李家,成为受款待的座上宾。有一天李秋君之父李薇庄先生将爱好艺术的大儿子祖韩、三女儿秋君和张大千一齐叫到身边,对张开门见山地直言道:“你们几个人爱好相同,情同手足,我家秋君就许配给你了!”此时张大千不但已经有了两位妻子,而且还有了两个小孩,一听此言,既感激、又惶恐,连忙跪了下去对薇庄先生叩头说:“我对不起你们府上,有负雅爱,我在原籍不但结了婚,而且已经有了两个孩子!我不能委屈了三姐!”李家听后,颇感失望。

  不料,李秋君竟对张大千一往情深,为此终身独守空房。1971年8月,李秋君病逝上海。

  

 

  溥心畲(右)和张大千在台湾

  

 

  林青霞拜访张大千

  

 

  张大千夫人拜师礼

  

 

  张大千与夫人和友人合影

  

 

  张大千与他的夫人在华盛顿

小编推荐: 顾炎武 郁达夫 陈勇